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patrick LV.21+ 2008-10-13 09:37
91#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86# 功夫拖鞋 的帖子

功夫拖鞋….您好!
你是否看不懂《万古江河》书介的文字?? 这些书介是从网上抄录下来的,并非我的文字呀。请不要张冠李戴。
谁说此书跟园洲发展扯上关系???
卑人只是觉得惊讶,社区的留言中有这书的书影作标志,才跟「再看今朝」君聊谈起来,根本与园洲之事无关。许倬云教授是国际有名的历史学家,无论在华人学界或欧美学界,他都有很高的名声。《万古江河》此书最近才出版,港澳地区繁体字版先出,没想到现在简体字版也出了。
所以,当我发现「再看今朝」用此书影为志,情况就好像某天你在园洲到石龙的公共汽车上,发现邻座的大叔手腕上戴了一块劳力士手表…….眼前一亮!!!
看来您以后还得要看看学习,多点看书或报纸,提高阅读能力和了解能力,不要浪费青春呀。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3 10:09
92#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回复 92# patrick 的帖子

原来我的头像还可以和劳力士手表媲美~~~荣幸之际啊~~~(开玩笑)不过P前辈的比喻也如邻坐美女,让人耳目一新啊~~~~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男人最疼 LV.11+ 2008-10-13 13:59
93#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拖鞋;失礼[s:13]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3 14:01
94#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93# 再看今朝 的帖子

转贴友人的网志杂文,您有空可以看看这些名人轶事,对你有帮助!!!
                                                                                  听杨绛谈往事
三联书店即将推出的《听杨绛谈往事》,记录了杨绛自出生至98岁的经历。作者吴学昭,吴宓之女,与钱钟书、杨绛一家有通家之好。我在本期《南方周末》看到此书数节,引用一下,以飨读者。
我从不羡慕长流不息的爱情,也对白头到老嗤之以鼻,但看到这两人由相知、相爱到相守的经过,也颇为动容。
长久以来,钱钟书总予我外表书呆、内里鬼才的印象。他学贯中西,新旧知识皆通:
如有次碰到一句成语“吃一堑,长一智”,不知怎么翻译是好,便请教钱钟书。钟书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A fall into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对仗工整,押韵也很巧妙;形音义俱备,令人叫绝。
又:

解放初期,北京到处有旧书店,两三间屋子各式各样的线装书摆得满满当当。走进一家书店,钱先生说:‘雨石,你在这儿如能找到一本书我没读过,我就不算你的老师。’我们出于好奇,便在店里专找那种从没听说过的冷僻书问他看过没有,他立刻说出此书哪朝哪代何人所作,书中讲些什么内容。屡试不爽,从来没错过。”
不想,原来这位才子还有浪漫的一面,他的《人•兽•鬼》出版后,在夫妻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钟书写着这样的话:
To C.K.Y.
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3 in compatible things: wife, mistress & friend.
C.S.C.
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

浪漫又动人。



~~~~~~~~~~~~~~~~~~~~~~~~~~~~~~~~~~~~~~~~~~~~~~~~~~~~~~~~~~~~~~~~~~~~~~~~~~~~~~~~~
恋爱

“您和钱钟书先生从认识到相爱,时间那么短,可算是一见倾心或一见钟情吧。”
杨先生答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
“1932年3月在清华古月堂门口,我们第一次见面,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瘦瘦的,书生模样。孙令衔告诉我,他表兄(钱钟书)已与叶恭绰的女儿叶崇范订婚。
“叶小姐是启明学生,是我的先后同学。我常听到大姐寿康和后来又回启明上学的三姐闰康谈起她的淘气。姐姐们说,这位叶小姐皮肤不白,相貌不错,生性很大胆淘气;食量大,半打奶油蛋糕她一顿吃完,半打花旗柳丁,她也一顿吃光。所以绰号‘饭桶’(‘崇范’二字倒过来)。
“我第一次见到钱钟书时,就想到了这位淘气的‘饭桶’,觉得和眼前这个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的书生是不合适的。当时只闪过这个念头而已。”
“您们初次见面后,怎么互相联系的呢?”我问。
“钱钟书见我后,曾写信给我,约在工字厅见面,想和我谈谈。他带我进客厅坐在一张大桌子边角上,斜对面。他要说清一个事实,孙令衔所说不实,他并未订婚。孙令衔和我一同走回燕京的路上,告诉我说:他告诉表兄,我是费孝通的女朋友。所以我说我也并非费孝通的女朋友。他说起身体不好,常失眠。我介绍他读Out witting Our Nerves,我没有书,只介绍了作者和书名。后来他说他借到了,读了。他介绍我读Henri Bergson的Time and Free Will。”
“您俩都是无锡人,用家乡话交谈?”我又问。“大约讲国语,不讲无锡话,没那么亲密。“我们只是互相介绍书,通信用英文。那时清华园内有邮筒,信投入邮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极便。他的信很勤,越写越勤,一天一封。钱钟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还比较相投,我虽学了四年政治,并无救世济民之大志。他也常到古月堂约我出去散步。我不走荷塘小路,太窄,只宜亲密的情侣。我们经常到气象台去。气象台宽宽的石阶,可以坐着闲聊。后来有一学生放气球测试气象,因电线杆上的电线坏了,气球的线碰上电线破损处,不幸触电身亡。死人躺在那儿,我们害怕,就不再去气象台;以后也走上荷塘的小道了,两人也开始像情侣了。有时我和恩钿、袁震散步回屋,我就知道屋里桌上准有封信在等我,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爱上他了。……
“学期终了,钟书要我留校补习一两个月,考入清华研究院,两人就可再同学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难受,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认识才短短几个月,岂不太造次呢?”
阿季(杨绛)在清华借读时,周末常进城去看小时候的好友孙燕华。燕华是叶恭绰夫人最宠爱的内侄女,燕华熟知叶家说钱钟书的种种坏话:狂妄、骄傲等等,都搬给阿季听。阿季听足钱钟书的坏话,都是对她泼冷水。虽然她心上并不认为钱钟书真像他们说的那么糟,不过她没有他那么热切,更没有他的急切,她还不想结婚呢。所以,钱钟书要求订婚,阿季写信说:不能接受他的要求。暑假报考清华研究院她还不够格,得加紧准备,留待下年。阿季说的也是实情,清华本科四年的文学课,一两个月怎补得上?她得补上了再投考。
阿季回苏州了。由于注射防疫针过敏,引发荨麻疹,开始还不厉害,打完第三针,就发得很凶;从头皮到脚趾,浑身都是大大小小的“风疹块”,有时眼睛肿得张不开,有时嘴唇肿成猪八戒。过敏反应不算大病,但很顽强,很困扰人。钱钟书一心想和阿季同学一年,不赞成她本年放弃投考清华大学研究院;阿季无暇申辩,就不理他。
钱钟书以为阿季从此不理他了,大伤心,作了许多伤心的诗。他曾用“辛酸一把泪千行”形容此时自己的伤心。《壬申年秋杪杂诗》中,多半是他的伤心诗。1994年钱先生自定诗集时,《壬申年秋杪杂诗》没被收入。现将《杂诗》的序及其中伤心诗若干首抄录如下,或许有助于了解和体会年轻的钱钟书此时的心情。
序曰:远道栖迟,深秋寥落;然据梧,悲哉为气;抚序增喟,即事漫与;略不诠次,随得随书,聊致言叹不足之意;欧阳子曰:“此秋声也!”

    着甚来由又黯然?灯昏茶冷绪相牵;
    春阳歌曲秋声赋,光景无多复一年。
    海客谈瀛路渺漫,罡风弱水到应难;
    巫山已似神山远,青鸟辛勤枉探看。
    颜色依稀寤寐通,久伤沟水各西东;
    屋梁落月犹惊起,见纵分明梦总空。
    良宵苦被睡相谩,猎猎风声恻恻寒;
    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
    困人节气奈何天,泥煞衾函梦不圆;
    苦雨泼寒宵似水,百虫声里怯孤眠。
    峥嵘万象付雕搜,呕出心肝方教休;
    春有春愁秋有病,等闲白了少年头。
“钱先生当时这样伤心,您就一点无动于衷吗?”我又问杨先生。“我虽然不写信,还是很想念的。蒋恩钿知钱钟书伤心,劝他再给我写信。他写得很诚恳,我很感动,就又和他通信了。”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首富 LV.21+ 2008-10-13 14:08
95#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我相信..未来的园洲会越好的....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3 14:15
96#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93# 再看今朝 的帖子

红尘荒岁月 多幸有图书
作者:江晓原  来源:中华读书报  整理日期:2007-12-22  


  2007年我依旧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所幸仍有那些媒体朋友督促我读书,成为这一年中我还能够聊以自慰之事。

  先说那些比较大部头的书。比如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事实上是从1840年谈起的,既包括了“文革”这段经常被回避的年代中的中国艺术,也没有忽略1949年之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艺术发展。作者感叹说:长期以来,“人们不去认真分析什么是人民,什么是革命,却习惯于赋予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以合理性”,作者不同意这样的思维逻辑。他要重新考察历史,向读者展示那些被人“有意遮盖着的景观”。又,本书由一人写成,而非多人合作编成,这是另一个可贵之处,故读者务必不要被本书将近150万字的篇幅吓倒。

  接下来是“萨顿科学史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这部五种六册的丛书,书是科学史的经典,作者是科学史之父———因为他实现了科学史这个学科的建制化。所谓某个学科的建制化,通常是指一些象征性的事件,比如有大学为该学科设立了教授职位、培养出了获得该学科学位的博士、建立了国际性的学会、创办了国际性的专业刊物等等,而这些事情萨顿一个人生前全都做到了,所以他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科学史之父”。萨顿的科学史,不是那种只知道简单地为科学歌功颂德的科学史(早期作为“科学家晚年退休后的一种消遣”的科学史,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也不是那种只充当促使人们如何更加热爱科学的教育工具。萨顿的科学史,是要作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这正是重温这套经典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也许某些人又会指出,这套丛书是我和刘兵教授主编的,因而以为我在老王卖瓜,其实不然。因为萨顿确实是太重要了,而我作为主编,它给我的印象当然是今年我读过的书中最深刻的,我只能“内举不避亲”了。

  要说经典,我今年还读了一部,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名字,中国读者早就不陌生了,他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早在26年前就出版了中译本,他早年的重要著作《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中译本去年也出版了。布克哈特经常被视为一个艺术史家,但他作为历史学家,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世界历史沉思录》被认为是布克哈特身后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

  本书的主题是讨论国家、宗教、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布克哈特设想了这三者两两制约的六种情形,一一详加论述。本书原是他在巴塞尔大学讲课的讲义,他讲授的这门课程名叫《关于历史学习》。当年这门课程有一个后来名满天下的听课者———尼采。尼采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出对布克哈特极大的尊敬,他称布克哈特是“有智慧的学者”、“我们伟大、最伟大的导师”,并大量引用布克哈特的论述。

  除了这些比较严肃的书之外,我当然更乐意读那些好玩的书。这当然今年不能不提到伊莎贝尔·阿连德的《阿芙洛狄特:感官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07年4月)。本书作者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叔叔———智利总统阿连德———可惜已经遇害多年了。在伊莎贝尔50岁时,她后悔曾经为了节食和虚荣而拒绝了那么多美味,也后悔曾经为了职责和假道学而放弃了那些做爱的良机。此时她发现,漫步在记忆的花园,所有的回忆都与感官有关。

  “谨将这一部情色漫谈/献给嬉戏中的恋人/以及(有何不可?)/骇怕的男人和哀怨的女人”。扉页上的这几句诗,很能反映出本书的风格。本书表面上看来是谈论美食的,但是实际上每一页都浸润着浓浓的情色。

  我近年来对科幻兴趣浓厚,今年8月又去成都参加了“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更是火上浇油。今年寓目的科幻小说也比前几年更多。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首先是中国当代作家原创的科幻小说《蚁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寓言。从《礼记·礼运》中留下的那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后,中间除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我们当代中国作家终于也开始对乌托邦—反乌托邦思想传统贡献自己的新作品了,这应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蚁生》不是一部所谓的“硬科幻”作品,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它的思想深度。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科幻小说,那你一直读到将近一半的时候,还会以为是一个怀旧的爱情故事。然而作品的“峥嵘面目”在后半部中豁然显露,而前半部分的爱情故事则构成必要的铺垫。整个故事相当有力度。

  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包括《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中国大陆终于也有了中译本(用的是台湾译本)。这四部曲被认为是20世纪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而且是“硬科幻”中的翘楚。比较有趣的是,常见的模式是先有小说然后再根据小说改编为电影,但这套小说的第一部却是与库布里克著名的科幻影片《2010:太空漫游》同时诞生的。

  最后,岁末还有一本新书必须提到。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科学幻想作品都是幻想“人类在未来如何如何”,而这本别出心裁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中,描绘的却是人类突然消失以后的地球。不过作者并非出于幻想,倒是相当实证,他主要依据对地球上现今还能找到的某些地区的考察,这些地区或者是人类尚未大举入侵的,或是人类活动因为战争之类的原因而停止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虽然在人类退出之后,大自然“收复失地”的能力之强,速度之快,都超出了我们通常的想象,但是那些核反应堆和核废料,“都将成为创造它的智慧生物和靠近它的无辜动物的墓碑”。所以,不管人类灭不灭亡,伊甸园已经毁在我们手里了。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3 14:39
97#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回复 95# patrick 的帖子

多谢P前辈的指领,小女在此谢过了~~~~
像黄永玉、张乐平和柏杨等~~~这些都是我非喜欢的一些名人对他们的事迹也有所耳闻~~~~但因生性懒惰很少静下心来细细拜读各大师的名著~~多是囫囵吞枣~~~现得前辈一提甚是羞愧~~~
故从今起定向前辈好好学习~~

[ 本帖最后由 再看今朝 于 2008-10-13 17:36 编辑 ]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3 17:52
98#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原帖由 功夫拖鞋 于 2008-10-12 08:01 发表
《万古江河》理论太完美。

对于园洲这个地方,只是纸上谈兵,一席空话

要治事,先治人吧

如果领事的,只拿一份薪水,踏踏实实学习《万古江河》理论,美国还站在你后面



不知‘功夫’为何会把《万古江河》理论和园洲的发展联在一起~~~是理解错误吗?最后的那一句让我看得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暴力王 LV.21+ 2008-10-13 18:34
99#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2007年我依旧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所幸仍有那些媒体朋友督促我读书,成为这一年中我还能够聊以自慰之事。

  先说那些比较大部头的书。比如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事实上是从1840年谈起的,既包括了“文革”这段经常被回避的年代中的中国艺术,也没有忽略1949年之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艺术发展。作者感叹说:长期以来,“人们不去认真分析什么是人民,什么是革命,却习惯于赋予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以合理性”,作者不同意这样的思维逻辑。他要重新考察历史,向读者展示那些被人“有意遮盖着的景观”。又,本书由一人写成,而非多人合作编成,这是另一个可贵之处,故读者务必不要被本书将近150万字的篇幅吓倒。

  接下来是“萨顿科学史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这部五种六册的丛书,书是科学史的经典,作者是科学史之父———因为他实现了科学史这个学科的建制化。所谓某个学科的建制化,通常是指一些象征性的事件,比如有大学为该学科设立了教授职位、培养出了获得该学科学位的博士、建立了国际性的学会、创办了国际性的专业刊物等等,而这些事情萨顿一个人生前全都做到了,所以他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科学史之父”。萨顿的科学史,不是那种只知道简单地为科学歌功颂德的科学史(早期作为“科学家晚年退休后的一种消遣”的科学史,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也不是那种只充当促使人们如何更加热爱科学的教育工具。萨顿的科学史,是要作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这正是重温这套经典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也许某些人又会指出,这套丛书是我和刘兵教授主编的,因而以为我在老王卖瓜,其实不然。因为萨顿确实是太重要了,而我作为主编,它给我的印象当然是今年我读过的书中最深刻的,我只能“内举不避亲”了。

  要说经典,我今年还读了一部,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名字,中国读者早就不陌生了,他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早在26年前就出版了中译本,他早年的重要著作《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中译本去年也出版了。布克哈特经常被视为一个艺术史家,但他作为历史学家,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世界历史沉思录》被认为是布克哈特身后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

  本书的主题是讨论国家、宗教、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布克哈特设想了这三者两两制约的六种情形,一一详加论述。本书原是他在巴塞尔大学讲课的讲义,他讲授的这门课程名叫《关于历史学习》。当年这门课程有一个后来名满天下的听课者———尼采。尼采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出对布克哈特极大的尊敬,他称布克哈特是“有智慧的学者”、“我们伟大、最伟大的导师”,并大量引用布克哈特的论述。

  除了这些比较严肃的书之外,我当然更乐意读那些好玩的书。这当然今年不能不提到伊莎贝尔·阿连德的《阿芙洛狄特:感官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07年4月)。本书作者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叔叔———智利总统阿连德———可惜已经遇害多年了。在伊莎贝尔50岁时,她后悔曾经为了节食和虚荣而拒绝了那么多美味,也后悔曾经为了职责和假道学而放弃了那些做爱的良机。此时她发现,漫步在记忆的花园,所有的回忆都与感官有关。

  “谨将这一部情色漫谈/献给嬉戏中的恋人/以及(有何不可?)/骇怕的男人和哀怨的女人”。扉页上的这几句诗,很能反映出本书的风格。本书表面上看来是谈论美食的,但是实际上每一页都浸润着浓浓的情色。

  我近年来对科幻兴趣浓厚,今年8月又去成都参加了“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更是火上浇油。今年寓目的科幻小说也比前几年更多。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首先是中国当代作家原创的科幻小说《蚁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寓言。从《礼记·礼运》中留下的那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后,中间除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我们当代中国作家终于也开始对乌托邦—反乌托邦思想传统贡献自己的新作品了,这应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蚁生》不是一部所谓的“硬科幻”作品,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它的思想深度。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科幻小说,那你一直读到将近一半的时候,还会以为是一个怀旧的爱情故事。然而作品的“峥嵘面目”在后半部中豁然显露,而前半部分的爱情故事则构成必要的铺垫。整个故事相当有力度。

  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包括《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中国大陆终于也有了中译本(用的是台湾译本)。这四部曲被认为是20世纪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而且是“硬科幻”中的翘楚。比较有趣的是,常见的模式是先有小说然后再根据小说改编为电影,但这套小说的第一部却是与库布里克著名的科幻影片《2010:太空漫游》同时诞生的。

  最后,岁末还有一本新书必须提到。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科学幻想作品都是幻想“人类在未来如何如何”,而这本别出心裁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中,描绘的却是人类突然消失以后的地球。不过作者并非出于幻想,倒是相当实证,他主要依据对地球上现今还能找到的某些地区的考察,这些地区或者是人类尚未大举入侵的,或是人类活动因为战争之类的原因而停止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虽然在人类退出之后,大自然“收复失地”的能力之强,速度之快,都超出了我们通常的想象,但是那些核反应堆和核废料,“都将成为创造它的智慧生物和靠近它的无辜动物的墓碑”。所以,不管人类灭不灭亡,伊甸园已经毁在我们手里了。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暴力王 LV.21+ 2008-10-13 18:42
100#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不知道写什么????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过路人 LV.1+ 2008-10-13 19:38
101#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原帖由 patrick 于 2008-10-13 09:37 发表
功夫拖鞋….您好!
你是否看不懂《万古江河》书介的文字?? 这些书介是从网上抄录下来的,并非我的文字呀。请不要张冠李戴。
谁说此书跟园洲发展扯上关系???
卑人只是觉得惊讶,社区的留言中有这书的书影作标志,才 ...

饱读诗书.佩服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朗天 LV.50 2008-10-13 20:59
102#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抄书顶贴,唉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云飘故里 LV.21+ 2008-10-13 21:32
103#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我无话可说。说也是白说。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4 11:18
104#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回复 103# 朗天 的帖子

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书并不是件坏事,最主要是看该文对大家有没有有所启示,(简单来说抄出技巧,抄出水评那也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所以朗少无须叹气~~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男人最疼 LV.11+ 2008-10-14 14:27
105#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高手如云[s:11]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