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子珊 LV.1+ 2008-10-11 11:10
61#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s:10] 唔是好明个意思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功夫拖鞋 LV.1+ 2008-10-11 14:03
62#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原帖由 patrick 于 2007-9-28 01:05 发表
园洲的发展问题在于产业过于集中,而且全是三来一补的夕阳下游工业,加上近年东莞迁来的高污染,低增值的工业,不出5年,整个园洲生态和环境必负出巨大的代价。 在土地利用上没有作战略长远规划,只是粗糙地作圈 ...



做人做事一样的道理,切勿急功近利,虽然你说的污染厂,什么低增值的工业,是有他们的缺点。

要知道凡事没有一开始就尽善尽美的。俗话说,骑牛稳马,先借助他们发展经济,总比空着好。

以后园洲经济发达了,选择的权利多得很,你喜欢只创办什么高效益的企业,也能随心所欲。


                                                                                                                                           石湾社区管理员个人见解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1 16:39
63# 来自: 中国香港

珠三角的制造业困境与城市化







朗天君和功夫拖鞋君似乎还没看懂我的聊论,在此卑人绝无意展开低层次的漫骂或雄论。

另外,把卑人与黄毓民这位厚颜政客比较,更是严重的误笔和无知,原因很简单,咱们小区的讨论只发乎情至乎礼,只是集体思考的响应和对话,并无发挥社会舆论的意图。再者,园洲现在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园洲独有,而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地所要面对和反思的问题。所以,在响应卑人的问题时,是需要对以上社会情势有一定了解,才可以放话,有的放矢,大家才有对谈的基础。

好了,为发扬小区精神,卑人再发聊论,向大家好好说明当前观察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首推东莞是最成功案例,大家都不会有异议,由最初的制造业到物流与服务的高速发展从而最终成为以服务业主导的城镇。但事实上我们所见的珠三角洲城镇的商业生态,依然是处低端的档次,尽管城镇发展都充满野心勃勃和冲动。


  2007年以来,省政府已初步推行二次创业的蓝图大计,末来20年广东省必须产业转型,由此也带来更多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城镇出现发展困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开始成为他们主流的声音。


  事实上,城镇依靠自身发展起来的种种的原始冲动所推动的发展,远比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来得有趣的多。就像如今我们突然间发现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在于城市,那些遍地都是工厂的城镇开始有了自己的要求。园洲镇如今大兴土木,发展商品房,便是最好的例子。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会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目前所见的园洲制造业城镇商业升级与各种需求,都在复杂交织中缓慢地前进着。如前几篇散论所述,园洲在发展过程,必须要有把关门坎,不能盲目开发,原因也很简单,土地资源何其宝贵。再强调是「先污染,后整治」的发展模式,已经过实践证明,绝对不可行。园洲紧靠东莞石龙和石排等镇,地理上比博罗其它乡镇具有地理上的绝对优势,这是毋庸置疑。所以,在引资的条件和战略上,应充分考虑这个地缘因素,选择有潜力互补性强的工业进行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园洲发展的持久性。


再者,高污染产业是当前省发展的重点整治项目。虽然发展工业必定会带来某程度的污染,但要强调的是,在规划初期,很多问题或未来所要面对的困局,相信只要稍作考虑也可以预见的。诸如漂染业、造纸业、电镀等等,都是一些高污染的行业。更重要是园洲在水源和地理上并无特别优势去发展这些工业。如只为引资而引进这些工业,苦果必须付出沉重的环境后治理代价,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作为博罗发展的前沿乡镇,园洲镇在引资招商的规划上,除了要充份考虑毗邻东莞这个优势外,更需要考虑博罗其它乡镇的资源互补性,避免重复开发,各自为政,造成地区性恶性竞争,虚耗了资源和错失了发展机遇。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园洲发展已势在必行,没有走回头路的余地了,也深信咱们的领导夙夜匪懈地为园洲发展献光献热。相信不久将来,园洲发展会更趋成熟和先进。


卑人才疏学浅,在此聊发谬论已多时,也可谓黔驴技穷,唯望在此抛砖引玉,各方大德不吝指正,让小区引进更具质素的讨论。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1 17:07
64#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patrick前辈的论点有90%卑人的赞同的,但有10%也不能苟同,如城镇的自身发展和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这一点,一个城镇如果任由自身发展而缺少政府的主导那将会处于一种凌乱的状态下发展~~
就园洲而言(本人对园洲不是很了解,所言实属片面之词)现在很多方面的体系都很不建全,和园洲政府打过交道的人都知,园洲政府现在是处于一种怎样的运转状态~~~~~

[ 本帖最后由 再看今朝 于 2008-10-11 17:11 编辑 ]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1 17:12
65#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65# 再看今朝 的帖子

来者何人??? 您读了许倬云教授的《万古江河》了吗??
如是小区有生机啦!! 能引出有识之士,卑人老为安慰啦…哈哈!!!!!!

许倬云教授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 《万古江河》近27万字,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且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1 17:36
66#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原帖由 patrick 于 2008-10-11 17:12 发表
来者何人??? 您读了许倬云教授的《万古江河》了吗??
如是小区有生机啦!! 能引出有识之士,卑人老为安慰啦…哈哈!!!!!!

许倬云教授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再细述中国 ...



前辈过奖了,小女子何德何能,怎谈得上是有识之士啊~~~不到之处还望前辈指点一二呢~~~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暴力王 LV.21+ 2008-10-11 17:51
67#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不知所为。。。。。。。。。。。。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暴力王 LV.21+ 2008-10-11 18:07
68#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问题太多了,不是三言两句说的清。。。。。。。。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1 18:30
69#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原帖由 暴力王 于 2008-10-11 17:51 发表
不知所为。。。。。。。。。。。。

不知暴君何出此言~~~~还请明示~~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功夫拖鞋 LV.1+ 2008-10-11 19:33
70#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回复 64# patrick 的帖子

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

还是那个起步与选择的问题?

园洲近几年突然超前石湾这么多,其中原因值得借鉴。

以博罗下面这些政府政策,只能选择园洲当前方式才能得到发展。

如果勉强依你的说法去做,园洲还是以前的园洲,正如石湾还是十多年不变。

因地制宜。

[ 本帖最后由 功夫拖鞋 于 2008-10-11 19:39 编辑 ]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1 19:52
71#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67# 再看今朝 的帖子

《万古江河》是许倬云毕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创新诠释!

  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最后,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

  《万古江河》近27万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

  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且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宽广,实为相关著作中所仅见。

  许倬云耗时三年完成的这部大著作,虽是以精深学术为底子,但作者的文字风格极为畅达,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书已跨越了历史专业读者群的范围,非常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作者在书中阐释了上百个一般读者想知道,但又不晓得到哪里去问的文化议题,例如:台湾为什么晚至近代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中古的老百姓吃些什么、《金瓶梅》为什么是有反叛精神的创作、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有何差异、孔子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代西方的工业化……等。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日的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本书,即是为这一代中国人所撰写的历史。

设计概念

1. 封面的古黄河图,呼应作者的主轴概念
   《万古江河》的封面特别选用清初佚名的「黄河图」,并以此图将全书包覆起来,其意义在具体展现本书作者贯穿全书的主轴概念──以大江大河比喻中国文化发展的多变历程。同时,封面页刻意停格在黄河入海之处,正是为了呼应作者在「序」和「后言」中所提,中国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的处境与方向。 

2. 绢丝长卷的质感,象征中国文化的内蕴多采
  本书封面的材质及印刷,除了要求印色精准之外,还特别做出有如绢丝画般的光泽,甚至会随着光线折射?不同的色彩。如此做法,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呈现这幅黄河图原本绢丝长卷的质感,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所言的中国文化特质──丰富多变、光采内蕴。

3. 特殊的书名字体及特文断句,反映中国文化整体样貌
  《万古江河》封面上的书名使用了极粗的黑体字,再配上以河流为主的柔性底图,一者方正刚硬、一者弯曲柔软,正好反映出中国文化特色:刚柔并存、兼容并蓄。此外,从封底延伸至书背的特文,参差的断行排列方式,象征主流文化之外许许多多无法开展、中途截断的次要文化。

4. 序言及目录编排,贯彻本书文化如江河的概念
  序言及目录的编排刻意延续封面河流的意象,将文字分上下两组排列,中间的空白处则形成河流状。如此一来,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由具象的黄河封面开始,接续到序言的「文字河流」,再进入到内文文字──作者笔下的中国文化长河。如此设计,最能贯彻作者用河流比喻中国文化发展的概念。

5. 平装装订,让读者阅读中体会文化「发展」
  《万古江河》未采用精装或软精装,而选用了平装装订。一本平装书,读者只要一页一页读完一遍,其变旧、磨损的程度要超过精装书。那《万古江河》为何选用平装?其背后的概念是试图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也经历或「见证」文化发展历程:书籍从崭新的弦丽与光采渐渐趋向陈旧与磨损,其过程一如世界任何地区、任何文化的发展一样,都是由兴而衰、由起而落,从光采绚丽走向平淡无奇。换言之,读者读平装本的《万古江河》时,书籍本身的变化,恰可与书中中国文化从「东亚天下的中心」到「百年蹒跚」的发展过程互为印证。

作者简介

  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能阐释的举重若轻,又能叙述的深入浅出,非大学者不能为。许倬云这位国际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历史、识跨不同学科的大学者。

  许倬云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他自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茨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1986年,他荣任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许倬云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国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国上古史等领域有精深造诣,同时也娴熟西方历史,更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着有《求古编》、《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近四十部专书。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朗天 LV.50 2008-10-11 20:30
72#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原帖由 patrick 于 2008-10-11 16:39 发表






朗天君和功夫拖鞋君似乎还没看懂我的聊论,在此卑人绝无意展开低层次的漫骂或雄论。
另外,把卑人与黄毓民这位厚颜政客比较,更是严重的误笔和无知,原因很简单,咱们小区的讨论只发乎情至乎礼,只是 ...


多谢你的回应,
其实我真的完全赞同你的说法
绝对没有想跟你所谓漫骂
我绝对不是当官的料,只是普通的一个热爱园洲家乡,的出外工作的人
本人觉得你说话很有力,很一针见血,希望你对现在的园洲批评时,可以给到更加的好建议
我想会更加好一点
建设总会俾破坏好好多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再看今朝 LV.6+ 2008-10-11 20:45
73#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回复 72# patrick 的帖子

前辈所言及是,历史对于我们80后这一代人来说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有些无奈的是很多我们都看得不是很明白,就拿最有名的《三国志》来说吧,我看了差不多半年但还是一丝半解~~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什么能那么火就因为他的品让我们更易懂~~~
还有曾轰动整个天涯论坛的那个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都是用了白话文,那些都是我们一看就明白的~~~~所以要加深我们新一代对历史的认知和了解一定要有像许倬云人~~~~
另虽然对此书有所了解,但听前辈一言更是豁然明朗;没想到此书的封面有如此意义~~~~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1 21:07
74#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71# 功夫拖鞋 的帖子

如君所言,从何做起,如何做起,这不是三言两语由我等书呆子聊发卿狂说了算,《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时为官者不易,较之今天要做到政通人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机遇当然要把握,如何把握,又是一套战略操作。要指出的是园洲的发展,并没有指定要步东莞的三来一补后尘。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是大量高污染低产能工业移植园洲,这些工业未来五年能有多少产能,能带动产业链发展吗?这些都要严肃地叩问。
在此要强调的是,良田变厂房容易,如何善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让母鸡生蛋才是长久之计。回顾惠州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可谓前车可鉴。众所周知,90年代初惠州的发展势头比深圳还要强劲,很可惜经种种磨难,宏观调控下房地产热顿成泡影。几经艰辛今天才走了过来。所以,园洲发展不能再以短视的「发展为本」肤浅口号,盲目地追捧所谓发展潮流。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08-10-11 21:26
75#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74# 再看今朝 的帖子

按:易中天/于丹等所谓三流潮流人物的书,如厕时无聊、或便秘难下,可以拿他们的所谓作品来看看....如发展厕纸夹没卫生纸,此际正是有用了。
实不相蒙,卑人现在都在学习中,每天都要读书,而且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读不明可以慢慢读,不用急。知识需要厚积,才能慢慢发挥出来的。假以时日,当你读书有所感悟,那就会毕生受用了。
我一直都希望小区开辟一个读书栏什么的,让大家可以谈谈读心德。可是大家似乎都热衷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下面转贴一篇网文,您看看吧!

谁在浅阅读 易中天回应\"百家讲坛还能红多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08-20  发表评论>>
助阵马瑞芳新书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聊斋”主讲人、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新书《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新书发布暨签售活动在上海书展活动现场举行。同为百家讲坛主讲人的易中天、于丹两人到现场为“大姐”助阵,简短的现场交流之后,三人在2个小时之内签掉了1500余册图书。有意思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助阵的“诺言”,易中天、于丹纷纷一面向读者道歉,一面坚决拒签自己的图书。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为主讲人之一的马瑞芳用幽默的语言对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十大主讲人做了精彩纷呈的描述,还对百家讲坛栏目的一些运作内幕,如怎样在大学里“选秀”,如何“修理”大腕主讲人,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解读。读者既可以将之作为对主讲人做进一步了解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对“百家讲坛”这一炙手可热栏目运作方式了解的指南。不过在活动现场,一些记者的提问却让易中天有些不高兴。“面对‘百家讲坛提倡浅阅读’的说法,您怎么看?”“百家讲坛还能红多久?”两个问题,易中天先是生气地表示“我听不懂你的问题,这就是回答。”然后,连串质问“究竟什么是‘浅阅读’?谁在‘浅阅读’?如何才算‘浅阅读’?”,并说“百家讲坛不红了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也就知道它能红多久了。现在我不知道。”让现场气氛颇有几分尴尬。李木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