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主要源于理解的偏差,常见于沟通的不畅或不彻底时。误会的本身,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有时,可能也是美丽的。误会产生后,要么继续,要么一段时间后消失,这取决于当事人的沟通的态度和理解的能力。情绪是误会产生的帮凶,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听起来便会产生不同理解。如甲说了关于乙的什么话,丙可能觉得是好话,但乙却可能理解为讽刺或别的什么。关己则乱,情绪难以平和。
因了误会,可能郁闷,可能愤怒,独缺了理解,缺了换位思考;于是造了误会的“因”,偏见这个“果”便出来了。误会这个词是比较中性的,尚属于合理的存在,毕竟谁也不是谁肚里的蛔虫;但偏见就不同了,一旦形成,便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它的负面影响作用。可能你不了解一个人,一个好心的人,由于某个事情,你便对他下了定断,这是误会的开始,接下来,可能就看他什么都不顺眼了,于是形成了偏见。
这样的事,生活中是常见的,历史上也有前车之鉴。如刘伯诚和彭德怀,一个是军中之神,一个是毛泽东亲点的彭大将军,但由于军事思想的不同,最终两人产生了误会,形成了偏见,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彭与刘的误会,开始的很早,可以追溯到第五次反围剿时期,没有沟通了解,彭便把某次战役的失败算在了刘的头上。接下来,百团大战,刘的总结报告提了彭的问题,他们的误会于是开始加深,两人渐行渐远,偏见终于产生。最后,国防部长的彭经过简单的调查,就给身为军事学院院长的刘扣上了沉重的修正主义的帽子,开始批判!
这是一个悲剧,因思想的不同,认识的不同,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沟通,终于导致影响不大的误会,开始加深,产生偏见,并在现实中结出恶果。这种产生偏见的误会,是带有否定色彩的,否定他误会或偏见的对象,然后在可能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打压。但当事人不会觉得是误会了,或是自己存有偏见,而这点恰是最可怕的。孰能无过?听其言,观其行,尚需多留一份自省,才可能避免因误会而产生偏见,产生恶果。
对应的一个例子是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尽管两人先前不了解,存在误会,但抱着积极的态度,不先入为主下定论,尝试理解,误会便冰释了。这样既没有因为怀恨报复自毁赵国长城,又为历史添了一段佳话,实在美哉。这样的例子还有歌手潘美辰和他哥哥,两人互相误会6年,终于还是一朝冰释前嫌,抱头痛哭。虽然岁月可以给我们冷静的时间,只希望误会和偏见不要太久。
这悲喜之间,于我们可借鉴的地方甚多。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对某个人的行为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保险的法子是站在他的立场想想,看能不能理解他的言行,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说。毕竟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观念思想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误会的产生,只要记住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多不同,那么或可以将误会止于偏见之前,如此则幸矣!
1
评分人数
网友好评 + 1 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