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想起了上月的一個上午看了新闻着实让我震惊,原来不久前闹得人心惶惶,由中央电视台转播北京电视台的一则《纸做的包子》的报道被证实是假新闻。这让我回忆起当时坐在饭桌前,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则报道时恶心了好长时间,甚至连饭都吃不下的情形,实在是令人愤怒!看完后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怎么连中央电视台这样权威的媒体都会跟着播假新闻?!这些在背后制造假新闻的记者的良心何在?!在社会上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以后媒体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我想,即便是北京电视台面向全国观众作一千次、一万次的道歉,也难以彻底改变公众对这起假新闻事件所引发的对媒体的看法。毕竟有些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而有些错误对始作俑者来说是致命的,是让人无法饶恕的。<br/><br/>这起严重错误并不仅仅是一则假新闻而已,而是公众所信任的权威媒体记者公然造假,并在全国播出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恶劣后果。这些后果可能是:轻则导致群众不敢买肉馅包子吃而令北京城卖包子的产生群体性失业,重则引起社会恐慌,并且浪费国家人力物力等资源去追查此案,甚至其它境外媒体争相转播,导致外界对整个中国的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形象受到损害,对我国食品出口业的产生冲击等等。这些连锁反应,这些恶劣的后果都可能是源自于这则假新闻。<br/><br/>在中国,对待问题总喜欢亡羊补牢。最常见的补救方式就是事后道歉、深刻检查、勒令整改、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等等。最后跟着的程序肯定就是要从上至下地普遍加强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整风运动等等。虽然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息公愤,消除影响,但是人们不禁质疑这种种补救方式又能真正起到多大作用?人们担心这些所谓的从下至下的整改潮最终只会像一阵疾风吹过。<br/><br/>我们国家是最注重制度建设的。各式各样、条条框框的制度,其名目、种类之多可堪称世界之最;从上到下,从行政部门到事业单位再到企业工厂,从中央到地方,从市县到乡镇再到社区居委会,其纵向之深,横向之宽莫不令人叹谓。有人曾说,中国是制度最“健全”的国家,每个部门都养着一大帮上班就专门去绞尽脑汁搞制度建设的人。制度是有了,然而执行力呢?执行力是贯彻执行制度的关键,没有执行力一切都会流于形式。没有执行力,再多的文山会海,再多的检查整改也只会是浪费资源,加重行政成本。<br/><br/>我们的党是最注重学习教育的。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各种各样的学习教育就像浪潮一样,一浪接一浪,让人无法喘息,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和懈怠过。无论是大会小会,在耳边响起的话总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狠抓学习教育,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云云。诚然,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政治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过多,过滥,繁琐而冗长的文件和学习教育又能起到什么作用?一味喊口号,扯大旗、马拉松式的宣传教育又如何能入脑入心?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最终又能起到多少成效?事无巨细,毫无间歇的,填鸭式的思想教育最后只会把人拖的疲惫不堪,麻木不仁,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等现象的出现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br/><br/>回到这起让人始料未及的假新闻事件,虽然造假者的自导、自演,自报的手法并不怎么高明,然其构成的恶劣影响却是严重而深远的。造假者之所以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业操守置若罔闻,胆大包天,以致丧失职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良心去做出违法的事情,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所驱动?或许是来自于他们这行职业本身所带来的压力?或许是来自于他本人想借此出人头地,名利双收的强烈欲望?又或许是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无论如何,该媒体暴露出来的,在新闻报道审核、管理制度执行和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漏洞已是不争的事实。</p><p>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本身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北京电视台无疑会因“一则新闻而引发的灾难”而沾上了难以彻底清除的污点,并且还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新闻界也会因此而蒙羞。道歉终究是维护不了形象的,这好比一个罪犯刑满释放,回到社会重新做人后,想要重新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又谈何容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新闻界真的应该要重新思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了。<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1 14:27: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