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标题:园洲人说粪坑,当地厕所发展史! 原帖内容: 如何判断农村已经城镇化?有多种标准,其中一个标准是厕所是否已由储存粪便以作肥料的功能转变为单一的排便功能。
在园洲乃至博罗地区,不管农村有无城镇化,冲水式的厕已经相当普遍,基本上农民已不需要储存人粪作为肥料,现代农业中化肥已取代了粪便。冲水式厕所普及前,在本地的如厕方式是如何的呢?笔者和大家一起回顾当地厕所的发展史。
常有人用粗鄙俗语“占着坑不拉屎”来形容某些人占用资源而不作为,而这个“坑”便是“粪坑”。旧时,我们管厕所叫“粪坑”,农村的粪坑通常是远离民居的低矮瓦房,大概是十多平方大小,在厕所里放两三块大点的砖作踏脚石,踏脚石间便会有一条小坑,人蹲在砖上就可以如厕了。如厕后粪便会用禾秆草的灰烬覆盖,通常粪坑主人里会提供一把锄头,用以把粪便推到厕所的角落。当时农户是以柴草作煮食的燃料,灰烬会运送到厕所,灰烬也是良好的肥料,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田野上的植物灰烬会作为肥料埋在田里。这种柴草灰烬也叫“火灰”。
这类粪坑通常只能容纳一个人如厕,通常不分男女厕,门也没有门锁,那问题来了,假如室内有人如厕的话,外面有人要进来怎么办?由于门没锁(有锁的话就不能起收集民众粪便作用),所以如有人在粪坑内如厕就会用粪坑里的扫把顶着门,外面的人见到门掩着,不会直接推门进来,但一般也不会敲门,也不会问“里面有没有人?”。人们之间会使用“暗号”,暗号很简单,门外的人会说几声“唔唔唔”,门内的人也会回应“唔唔唔”,如门内没人回应则表示粪坑里没人,可以进去。粪坑里外的人都使用暗号大概是因为双方都不想对方是谁,农村人比较含蓄。粪坑室内大多没有电灯,夜晚使用还需带电筒,一般夜间见到粪坑里有灯光的话便知道里面有人了。
以上介绍的这类粪坑一般只能容纳一个人如厕,比较简易,不分男女,且气味较臭,用火灰作掩盖物的厕所还有一种较为干净。这种厕所没采用砖块造坑的模式,而是离地面一二米用木板或水泥板搭建粪坑,粪便落到地面,如厕者无需亲自用火灰掩盖粪便,厕所主人会趁厕所里无人时从侧门进粪坑用火灰清理粪便。这种粪坑较为干净,有些也分男女厕,有些粪坑设有几个坑位,可同时容纳几个人使用,不过这些坑位之间没有阻隔,没有私隐可言,所以假如甲在蹲坑时可能迎面进来了乙,甚至进来了丙丁。然后这几个人一起光着屁屁蹲着,假若他们不认识的话,会不出声忙各自的活,如果他们是互相认识的话就会互相打个招呼,然后聊聊家常,谈谈近况,他们会把厕所变成一个分享信息情报的场所和社交平台。
除了用柴草灰作清洁物的厕所外,还有一种是不需要用到柴草灰的厕所,就是“水厕”。水厕建在鱼塘边,用水泥柱或砖石柱作为支撑,有些是砖瓦作顶,有些是水泥混凝土屋顶,较柴草灰粪坑坚固。水厕里大多用水泥板搭建踏板,踏板离水面一二米,也设有多个坑位,也分男女厕,作为公厕也是没门没锁的。水厕主通常是鱼塘主,设立水厕的目的不是为了种庄稼,而是喂塘里鱼或者培养鱼塘水里的微生物。总而言之,水厕里的粪便是作为鱼的饲料。人们常用“饿狗抢屎”形容一些疯狂抢夺物品的人,而在水厕如厕时则可以见到群鱼抢屎的壮观场面。相信很多人有在公园湖畔喂鱼的经历,在水厕如厕见到的场面和公园喂鱼差不多,只不过在公园是用饲料喂鱼罢了。水厕坑位离水面高度要适中,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使粪便落水时渐起的水花射到如厕者,相信很多人都有使用马桶时马桶水渐到屁屁的经历,两者的体验差不多。由于干旱或降雨的原因,鱼塘水位会有变化,所以在水厕里如厕不想被水渐的话就要醒目了,有时要趁水渐到自己屁屁前把屁屁提起来,反应能力很重要哦。由于水厕下面是通透的,所以臭味更加少,夏天也会有凉风从下面吹上,当然,冬天就很冰凉了。由于底下是通透设计,所以在水厕如厕时说不定会遇到鱼塘主带领众人捕鱼的场景,当然,捕鱼人也会见到如厕者,这场景请自行想象。由于水厕里常聚集着鱼群,所以捕鱼人有时要到坑下把鱼驱赶到网中,也因为水厕里有鱼群,一些淘气的孩子进水厕前还要准备一两块砖石,如厕后当鱼群汇聚时把砖石猛投进水里砸鱼,也不知为什么很少鱼会被击中或击晕,水厕里除了溅起的水花就是孩子的笑声。因为本地农业的熄微及使用化肥,柴草粪坑基本上是绝迹了,但鱼塘还有很多,所以一些乡村还保留着水厕,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水厕的感觉。建议,体验的时候不要玩手机,否则滑落到水里的话...请自行想象。
随着本地农业的息微,农户家里都建了厕所,一般是在屋外挖了化粪池,粪便在化粪池里会发酵变成液体流到坑渠排走,公用厕所渐渐成为了历史。由于化粪池会渗透污水到地下水,以往农户家都有井,盛行自家厕所后井水都发臭不能用了。
回顾完厕所的类型,我们来看看草纸的发展史。现在我们使用的草纸基本上都是柔软的卫生纸,大家可能想象不到二三十年前没有卫生纸时会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古罗马人如厕后是使用竹片或木片把粪便刮干净,没有发明纸张前中国古代在也有类似的做法,平民也是使用竹片木片,而贵族或皇室会使用布和丝绸进行清洁。纸张发明后古人也开始用纸作草纸,说来也有意思,作为文明载体的竹简和纸张,同时也运用在厕所里。八十年代以前本地人也用过竹来清洁粪便,不过不是竹简而是竹壳,除此之外用来清洁的用品还有很多,例如食过的蔗皮、瓦片、树枝、干香蕉叶等都有,反正是顺手拿来。更常用的是稻草,厕所主人常在柴草灰粪坑里放有一大捆稻草给人用。厕纸也叫草纸,大概是最初与稻草有关吧。稻草毕竟不够干净及柔软,后来人们改用了报纸作草纸。人们常拿一张撕开的报纸去如厕,边蹲边阅读,可以想象几个人蹲在一起拿着破损报纸谈论国家大事情景。美国系列电影《谍中谍》中男主角接受秘密任务后那条秘密命令会自动销毁,称为“阅后即焚”,厕所里的报纸阅读后也会被销毁,只不过不是用焚烧的方法而已。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人们开始使用卫生纸巾来当草纸,初期的卫生纸巾多是粗糙的质感,方巾状,一大包,且多为国产。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质地较柔软的纸巾,且国外的牌子也进入了中国市场,如维达纸巾,到现在为止人们习惯于使用质地柔软的卫生纸巾作厕纸。
有这样的一个笑话,傍晚下班后,妻子一开门丈夫就冲进家里上厕所了,妻子问他为何不在公司上厕所,丈夫说,因为家里的厕所有wifi。这笑话告诉我们,现在人们上厕所都习惯于带上手机,不蹲个十几二十分钟就不出来。从旧时的粪坑论坛,到厕所读报,再到现在的厕所上网冲浪,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厕所不只是解决大小事务的场所,更是个交换信息和分享情报的地方,甚至是社交平台。农耕时代的终结,各家各户都设置了厕所,有些人家甚至装上了能帮如厕者自动清洗和风干屁屁的智能马桶。十几二十年前我们拿着报纸上厕所时可能没想过现在的人们可以在厕所里追电视剧和购物,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我们的厕所将会怎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标题:谈园洲厕所发展“史” 微信内容:
如何判断农村已经城镇化?有多种标准,其中一个标准是厕所是否已由储存粪便的功能转变为单一的排便功能。在园洲乃至博罗地区,不管农村有无城镇化,冲水式的厕已经相当普遍,基本上农民已不需要储存人粪作为肥料,现代农业中化肥已取代了粪便。冲水式厕所普及前,在本地的如厕方式是如何的呢?笔者和大家一起回顾当地厕所的发展史。
(网络图) 常有人用粗鄙俗语“占着坑不拉屎”来形容某些人占用资源而不作为,而这个“坑”便是“粪坑”。旧时,我们管厕所叫“粪坑”,农村的粪坑通常是远离民居的低矮瓦房,大概是十多平方大小,在厕所里放两三块大点的砖作踏脚石,踏脚石间便会有一条小坑,人蹲在砖上就可以如厕了。如厕后粪便会用禾秆草的灰烬覆盖,通常粪坑主人里会提供一把锄头,用以把粪便推到厕所的角落。当时农户是以柴草作煮食的燃料,灰烬会运送到厕所,灰烬也是良好的肥料,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田野上的植物灰烬会作为肥料埋在田里。这种柴草灰烬也叫“火灰”。
(小编今天特意走访了园洲的一些村落寻找文中所讲的厕所) 这类粪坑通常只能容纳一个人如厕,通常不分男女厕,门也没有门锁,那问题来了,假如室内有人如厕的话,外面有人要进来怎么办?由于门没锁。所以如有人在粪坑内如厕就会用粪坑里的扫把顶着门,外面的人见到门掩着,不会直接推门进来,但一般也不会敲门,也不会问“里面有没有人?”。人们之间会使用“暗号”,暗号很简单,门外的人会说几声“唔唔唔”,门内的人也会回应“唔唔唔”,如门内没人回应则表示粪坑里没人,可以进去。粪坑里外的人都使用暗号大概是因为双方都不想对方是谁,农村人比较含蓄。粪坑室内大多没有电灯,夜晚使用还需带电筒,一般夜间见到粪坑里有灯光的话便知道里面有人了。
(上图踩点自园洲镇白耀前村) 以上介绍的这类粪坑一般只能容纳一个人如厕,比较简易,不分男女,且气味较臭,用火灰作掩盖物的厕所还有一种较为干净。这种厕所没采用砖块造坑的模式,而是离地面一二米用木板或水泥板搭建粪坑,粪便落到地面,如厕者无需亲自用火灰掩盖粪便,厕所主人会趁厕所里无人时从侧门进粪坑用火灰清理粪便。这种粪坑较为干净,有些也分男女厕,有些粪坑设有几个坑位,可同时容纳几个人使用,不过这些坑位之间没有阻隔,没有私隐可言,所以假如甲在蹲坑时可能迎面进来了乙,甚至进来了丙丁。然后这几个人一起光着屁屁蹲着,假若他们不认识的话,会不出声忙各自的活,如果他们是互相认识的话就会互相打个招呼,然后聊聊家常,谈谈近况,他们会把厕所变成一个分享信息情报的场所和社交平台。
(上图踩点自园洲镇白耀前村) 除了用柴草灰作清洁物的厕所外,还有一种是不需要用到柴草灰的厕所,就是“水厕”。水厕建在鱼塘边,用水泥柱或砖石柱作为支撑,有些是砖瓦作顶,有些是水泥混凝土屋顶,较柴草灰粪坑坚固。水厕里大多用水泥板搭建踏板,踏板离水面一二米,也设有多个坑位,也分男女厕,作为公厕也是没门没锁的。水厕主通常是鱼塘主,设立水厕的目的不是为了种庄稼,而是喂塘里鱼或者培养鱼塘水里的微生物。总而言之,水厕里的粪便是作为鱼的饲料。人们常用“饿狗抢屎”形容一些疯狂抢夺物品的人,而在水厕如厕时则可以见到群鱼抢屎的壮观场面。相信很多人有在公园湖畔喂鱼的经历,在水厕如厕见到的场面和公园喂鱼差不多,只不过在公园是用饲料喂鱼罢了。水厕坑位离水面高度要适中,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使粪便落水时渐起的水花射到如厕者,相信很多人都有使用马桶时马桶水渐到屁屁的经历,两者的体验差不多。由于干旱或降雨的原因,鱼塘水位会有变化,所以在水厕里如厕不想被水渐的话就要醒目了,有时要趁水渐到自己屁屁前把屁屁提起来,反应能力很重要哦。由于水厕下面是通透的,所以臭味更加少,夏天也会有凉风从下面吹上,当然,冬天就很冰凉了。由于底下是通透设计,所以在水厕如厕时说不定会遇到鱼塘主带领众人捕鱼的场景,当然,捕鱼人也会见到如厕者,这场景请自行想象。因为本地农业的熄微及使用化肥,柴草粪坑基本上是绝迹了,但鱼塘还有很多,所以一些乡村还保留着水厕,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水厕的感觉。建议,体验的时候不要玩手机,否则滑落到水里的话...请自行想象。
(上图踩点自园洲镇白耀前村) 随着本地农业的息微,农户家里都建了厕所,一般是在屋外挖了化粪池,粪便在化粪池里会发酵变成液体流到坑渠排走,公用厕所渐渐成为了历史。由于化粪池会渗透污水到地下水,以往农户家都有井,盛行自家厕所后井水都发臭不能用了。 回顾完厕所的类型,我们来看看草纸的发展史。现在我们使用的草纸基本上都是柔软的卫生纸,大家可能想象不到二三十年前没有卫生纸时会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古罗马人如厕后是使用竹片或木片把粪便刮干净,没有发明纸张前中国古代在也有类似的做法,平民也是使用竹片木片,而贵族或皇室会使用布和丝绸进行清洁。纸张发明后古人也开始用纸作草纸,说来也有意思,作为文明载体的竹简和纸张,同时也运用在厕所里。八十年代以前本地人也用过竹来清洁粪便,不过不是竹简而是竹壳,除此之外用来清洁的用品还有很多,例如食过的蔗皮、瓦片、树枝、干香蕉叶等都有,反正是顺手拿来。更常用的是稻草,厕所主人常在柴草灰粪坑里放有一大捆稻草给人用。
(网络图) 厕纸也叫草纸,大概是最初与稻草有关吧。稻草毕竟不够干净及柔软,后来人们改用了报纸作草纸。人们常拿一张撕开的报纸去如厕,边蹲边阅读,可以想象几个人蹲在一起拿着破损报纸谈论国家大事情景。美国系列电影《谍中谍》中男主角接受秘密任务后那条秘密命令会自动销毁,称为“阅后即焚”,厕所里的报纸阅读后也会被销毁,只不过不是用焚烧的方法而已。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人们开始使用卫生纸巾来当草纸,初期的卫生纸巾多是粗糙的质感,且多为国产。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质地较柔软的纸巾,且国外的牌子也进入了中国市场,如维达纸巾,到现在为止人们习惯于使用质地柔软的卫生纸巾作厕纸。
(网络图) 有这样的一个笑话,傍晚下班后,妻子一开门丈夫就冲进家里上厕所了,妻子问他为何不在公司上厕所,丈夫说,因为家里的厕所有wifi。这笑话告诉我们,现在人们上厕所都习惯于带上手机,不蹲个十几二十分钟就不出来。从旧时的粪坑论坛,到厕所读报,再到现在的厕所上网冲浪,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厕所不只是解决大小事务的场所,更是个交换信息和分享情报的地方,甚至是社交平台。农耕时代的终结,各家各户都设置了厕所,有些人家甚至装上了能帮如厕者自动清洗和风干屁屁的智能马桶。十几二十年前我们拿着报纸上厕所时可能没想过现在的人们可以在厕所里追电视剧和购物,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我们的厕所将会怎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这话题,网友们也是各种兴奋↓
本文作者:西门相公
小编有话说:还记得小编小时候去公共厕所是要给钱的,现在就不用那么麻烦,遍地都是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连锁店,一些大型的超市都会有洗手间!从公共厕所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另外小编去过最豪华的洗手间是澳门威尼斯人赌场的洗手间,金碧辉煌啊~
本帖经园洲社区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