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影評:《活着》──福貴的苦難救贖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atrick 于 2010-1-2 01:28 编辑

<p align=\"center\">《活着》──福貴的苦難救贖</p><p align=\"left\"></p><p align=\"left\">
人生存的外在环境是不可改变的,所能做的只能改变自已去适应环境,长久以来我们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生活下去。《活着》中的主人翁福贵正是如此,他一生的遭遇在现实中不乏其人。福贵一直都是处于被动和被迫的生存状态下,即使他尝试努力主动去改变命运。很可惜他几经努力挣脱,最后还是在生活环境压制下,并没有实质的解脱,在苦难救赎上不具任何实际意义。苦难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依然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伴随福贵生存着。而追求苦难的救赎正是故事主人福贵生存人世的最大支点。[1]
</p><p align=\"left\"></p><p align=\"left\">
张艺谋处理《活着》整个故事,就是依从变乱这条主线作开端。主角福贵不顾妻子家珍的苦劝,在豪赌的圈套中输掉了徐家大院;父亲被激到气绝身亡;福贵家财散尽,妻子和儿女也离他而去;接着福沦落到唱皮影戏糊口,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民夫;解放后回发现老母亲已去世,女儿由于生病延治,变成哑巴;目睹解放后清算地主,龙二被枪毙,福贵被吓得当场失禁,此刻又庆幸输掉家财;新中国成立后,本以为可过上安稳的平民生活,没想到儿子意外中死去,福贵心灵受到第二次重大创伤;数年后,福贵和家珍都成半百老人,又以为可以享几年晚福,没料到女儿凤霞因难产死去,这次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打击可谓锥心至极。女儿去世留下外孙馒头,算是他俩老生命最后的寄托。电影的结局,外孙子馒头没有死,这有别于原著小说的结局,张艺谋在处理这幕更热衷于生活的原貌,对生命的希望留下伏笔,对福贵苦难人生的出路表现出沉重但不悲观。其实从外孙的名字「馒头」已透露了端儿,原著叫「苦根」,其意是这孩子命真苦,一出生就没娘了;而电影中,「馒头」是能吃饱肚子的,正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跟福贵挂在嘴边的那句话:「鸡养大了变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再养大了,变成牛!」鸡变牛,有馒头,自然可以吃饱了。这是传统农民质朴达观的美好人生愿景,不露半点过份贪求。可是,福贵这份赤子的原始美好心愿,最终是否得到救赎呢?[2]
</p><p align=\"left\">余华在处理福贵的人生苦难上,他很强调社会对人的桎梏和极至的摧残,在原著小说上福贵的外孙子苦根还是枉死而去,留下的只有一头老牛伴其余生。这是余华立足于人世间,重锤叩问蕴藏人世深处的罪恶与缺损,在处理福贵人生苦难问题上,他从不向外去寻找拯救和抚慰,而是向内自救,从心灵的自我修复中找寻解脱。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福贵的一生,或许他可以放弃自己和生命,早就没法活下去,身边七名致爱亲人都离去了。所幸的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却展示了那份柔韧的生命力,他柔而不软,既柔且韧地面对逆境,顽强地承受种种命运扼困。[3]
如他轮掉所有家财后,却可以向龙二哀求借钱,龙二却借了一箱尘封的皮影道具给他。这种谑弄和冷待,并没有把福贵彻底打垮。福贵就拿这箱皮影道具上街演戏赚钱,继续活下去。到了解放后,龙二被枪毙那幕,福贵反为被吓破了胆,路上失禁疯狂地奔回家去。他表露出来的恐惧是无以名状的。此刻他既怕且喜,心中暗自庆幸输掉家产,否则今天被拉去枪毙的应该是他了。相对于后来的苦难,福贵并没有如此怯懦,在一连串家庭悲剧的沉打击下,他都坚持或忍受中活下去。</p><p align=\"left\">对于死亡,无论小说或电影都是伴绕福贵人生的主旋律,不断的「死亡」正正反讽了福贵悲剧人生的救赎。小说原著描述儿子有庆之死,因他去捐血救人,却在抽血时意外死亡;电影则改编为,福贵鼓励有庆放学后去参加大跃进炼钢,他那时大概对新中国充满希望,觉得儿子参加人民大炼钢是荣誉之举。正是他人生被露曙光之际,小儿子却因汽车意外推倒土墙而被压死。再就是女儿凤霞难产,其丈夫好不容易才从牛棚找来妇产科老教授施救,却吃了福贵买来的七个馒头,给撑得晕死了,最终女儿因失血而死。儿子和女儿相断死去,这是对人世的救赎的彻底反讽,儿子有庆捐血的原意就要救人,荒诞的是救人不成却自己死了;至于女儿的死亡,更是深刻地揭示人在死亡面前,是何等的软弱与无力。当时正处文革时期,女儿的丈夫由于出身成份好,才可以发挥影响力从牛棚调来反动学术老教,按常理是可以救回女儿一命。很可惜就是因为福贵的一份憨厚慈心,买来馒头给几天没吃饭的教授充饿。没料到无常就是这份美好的善心,却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女儿。以上都是响应了余华对人世美好东西有意或无意的遮蔽,说明苦难并没有救赎可言,只有死亡才是绝望人生的透气孔。而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时我们认为死可以解决一切。余华表面上是以消极态度去处理死亡,但在福贵身上所体现的人世兴衰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宿命定律紧扣在一起。如福贵先被国民党拉去做民夫,解放战争后,又被解放军拉去做民夫,和平后放还回乡时得到一封参加革命信。后来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全凭这一纸证明,福贵不用背上地主的黑名,从而逃过受批斗的大劫。又如福贵年轻时只吃喝玩乐的二世祖,对劳动生产根本不会,但由于他经常出入风月场所,从享乐中掌握了皮影戏的唱做,到后来家财散尽,穷途末路之际,他总算可以凭这手技艺,唱皮影戏维生,及后来当民夫和解放后都可以作为民间艺术演出,为社会作出贡献。从福贵每次唱皮影戏时,那副自鸣得意的样子,深刻地体现了他苟存于世的大乐,也为他的苦难救赎对死亡和人生的折苦,作出最有力的温情和宽容的回应。人自出娘胎便要时时刻刻面对潜伏着死亡降临的危机,余华在处理上拿捏得恰到好处;福贵在绝望中活下去的,不是任何信仰、信念或信心, 更多的只是本能和宿命的原始动力。同时,也是那叫人深切感受到这种没有理由、没有英雄、没有叛逆、甚至没有希望的「活着」才是生命本质的出路。</p><p align=\"left\">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基于这点,福贵可以算是热爱人生的人。在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甥七个至亲的人都因自己,社会或不可抗拒的命运先于他相继离开人世,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老水牛,取名「福贵」。或许有人会对小说版本的福贵形象产生异议,一个人在亲人一个个离去以后,还可以「苟且」活下来,并且可以在田间与一头老水牛自得其乐?大扺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无奈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承认福贵也应该有无奈的时候。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无论佛家或儒家,都视生命为最宝贵,从不轻言生死。[4]福贵的晚年,他作为一个农民,既没有金钱,更谈不上权利,他无法拯死去的所有亲人,每个亲人的逝去都不是他能操控的,相反他并没有放弃为家人而努力,只是命运如此,他别无其它选择。所以作为人,他是合格的。至于对命运的沉重,而个人无法或无奈地面对,,也正是这种真人世的活像,才让人可以领悟到痛苦。这是余华笔下的残酷,「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领悟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现实和农民在现实面前的势单力薄,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也是人生面前最真切的面相。福贵可以选择「高贵」的死去来表现他的「情」和「好」,他选择无奈的活着,独自一人去承受生命的沉重,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本主义命运的诠释者。</p><p align=\"left\"></p><p align=\"left\">命运的荒诞和无常是福贵的生命主轴,福贵经历由中年到晚年经历了丧子和丧女之痛,他的生存哲学更显得柔韧,「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这就是福贵晚年对生命的真切体会,在无奈中承受生命中的沉重也从他的生命轴在线,从生命「韧性」到「顺天知命」过渡。这是一种经历生活之后对生命本原的认识。当一切化为尘土,一去不回的时候,福贵也释然了、平静了、平和了。这种平静、平和,大概是每个人老了以后,内心获得的一份生活沉积的安宁。可以说老去的福贵已经超越了世事纷争,他再无需要去为那争荣岁月而挣扎求,这也正是对本真生命的终极追问和回归。在福贵最后的生命中,他依然不觉孤独,还有生命就是那一头老水牛陪伴,耕田时他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心境的回归体现。对福贵而言,亲人的离开和存在也无分别,其实心中的亲人都不曾离开过他。这并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坚忍过后的生命的乐观反照。「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也是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这其实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传统上坚毅、温厚与认命的人格特质。[5</p><p align=\"left\"> </p><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p><p align=\"left\"></p><p align=\"left\"></p>

活着LIFETIMES.jpg

活着LIFETIMES.jp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patrick LV.21+ 2010-1-2 01:28
沙发 来自: 中国香港
參考資料:
  崔颖:〈从冷漠旁观到苦难希望——余华和张艺谋共有的“活着”〉,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5卷2期,页 45-49。
  以上故事小说原本主要参考王斌着《一部电影的诞生:活着》,台北: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1994年。电影则参考张艺谋导演,巩利和葛优领衔主演的《活着》(VCD),香港:年代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出品,1994年。
  廉静,王一川主编《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129-130。
  儒家强调正德厚生,身体各部分都发乎父母,即使一根头髪都不轻易损害。而佛家应为今生果效乃前生报应,要解扼苦困,唯有诚向善,多作功德以消前世孽债。同时也不轻言死亡,因为死不得其法,只会积孽深重,难免再下地府受罪。


  蔡军:〈《活着》福贵形象分析〉,景德镇高专业学报,2009年9月,第24卷第23期。页77-78。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淘气鬼 LV.50 2010-1-2 02:03
板凳 来自: 中国广东潮州
值得一看,期待…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自由自在 LV.50 2010-1-2 07:50
地板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活着真好!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GreatDDog 禁止发言 2010-1-22 19:45
5#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MIini LV.17 2010-2-15 16:26
6#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呢本书我系高中的时候都有看,当时只是觉得富贵的命运很坎坷,现在看来原来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很高层次!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脸大有福 LV.1+ 2010-2-25 21:33
7#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呢部电影我都睇过,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国产电影中最震撼我的,这是其中一部,另一部是《霸王别姬》。
佩服楼主的勇气。这是少数敢替《活着》叫好的贴。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10-4-14 23:12
8#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7# 脸大有福

不是什麼叫好貼
這篇拙劣爛文..是讀書時的功課了的.
看到大家都沒什麼內容貼文.
翻出來貼上...
看有否其他同志們可以回話交流一下而已..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子良 版主 2010-4-15 09:02
9#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说起来,小说《活着》是很多年前看过的余华作品。还有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后来还看了电影版《活着》。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优昙 LV.22 2010-5-21 09:52
10#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没看过,没有发言权.
但看了作者的影评.
觉得这是部好作品.
故事的悲惨和雨果<悲惨世界>有一拼.
可能对张大导演有偏见.
他的作品,我一概不看.
很敏感的故事.
电影艺术虽然高于生活.
但生活往往比电影更戏剧.
余华太骄情了.
总感觉他对某种情结拿着捏着,不肯放.
他无限放大了悲惨,带着浓厚的意识.
再苦再难,都只是过眼云烟.
再福再贵,都只是一堆白骨.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东方红 LV.11+ 2010-5-21 17:14
11#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扒龙船.水花飞.
蒙蒙看不清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