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果壳网、凤凰网
端午假期,一则流言在互联网传开:“提醒大家,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表示,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临近端午节,该提醒得到不少网友转发。” 这种说法传播甚广,但其实存在着许多错误。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
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吗?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这些说法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 以上三种起源说均因存在明显的漏洞,古代学者就已经普遍认识到其不可信了,而现代学术界对于它们的认识则更为统一,除了这位没有查到其任职单位和主要学术经历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以外,好像从没有听说过有哪位现当代的文史哲领域的专家仍在支持这些观点的。
先看看众多学者们怎么说?
端午是节令说“快乐”没错 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是一个节令,天气由冷转热,在这段时间人们由于天气原因容易生病,所以端午节最初诞生是源于人们用很多活动来祛除邪祟,来避免生病。 而纪念屈原等传说是后来与这个传统结合起来的,所以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祈求幸福生活而产生的节日,在端午节说“快乐”并没有错。
说“安康”不说“快乐”是吹毛求疵 广府民俗专家饶原生认为,端午节说安康、说快乐都没错,节日说什么样的祝福语,主要取决于对这个节日的需求,没有必要一刀切,一定要去说安康而不说快乐显得过于吹毛求疵。端午节与清明节不同,很少有人会把清明当做一个节日,更多的是当做一个节令,大家不会在清明时说节日快乐。但端午节在广府文化中自古就是喜庆的,多少年来,端午节上用的很多东西,包括用的纸,都是红色的。 他还介绍,在广府文化中,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并不是很根深蒂固,端午节在广州纪念屈原的成分不是很多,在广东,端午节敬神的对象是水中的龙,大家过端午节都是开开心心的,赛龙舟、吃龙船饭。
演变成愉快节日习惯祝“快乐”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遂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习俗更多的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所以端午节不互祝快乐互祝安康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这种节日氛围,在划龙舟竞赛、吃美味的粽子、和亲人朋友相聚中,演变成一个比较愉快的节日,大部分人也就习惯祝福快乐了。
现在被赋予放松身心等意义 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王静波进一步解释,端午节最初是赋予了夏至这个节令的意义,后来在南北朝分裂之前,楚地开始流传屈原的传说,纪念屈原的意义也被赋予到了端午节里。而发展到现在,端午节又被赋予了现代节日放松身心等意义。 王静波认为,在端午节这天说“节日快乐”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无论是古代节日还是现代节日,都有调节服务人们生活的作用。
到了今天,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端午节的节俗就只剩下吃粽子这一项了,纪念某一古人的说法也恰好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点存在的巨大漏洞,不要受某些“专家”的欺骗。 类似地,清明、寒食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而七夕烧烤节与织女、牛郎之间的关系也来自后人的牵强附会。这些古老的节日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附会上这些有关名人的传说的。那一时期的人,脑洞真的很大。
端午节原本是一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些时代较早的文献无一不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汉代以后,辟邪始终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端午节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节俗,如吃粽子、佩五彩绳、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浴兰等等,在古人眼中,均与辟邪直接相关。
至于龙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类似的文献和民俗学证据也都很多,除了龙舟送瘟,民间还有旱龙舟送瘟和纸船送瘟的风俗。除了龙舟送瘟,民间还有旱龙舟送瘟和纸船送瘟的风俗。 至于五月五日为何不祥的问题,古人也是众说纷纭。
端午虽然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古人庆祝端午节的文献记载非常多,我们这里仅举几例以说明问题。例如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中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诗中称“端午”为佳节。又如《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不显然是欢度佳节的景象吗?
事实上,中外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源于类似于辟邪、祈福一类的迷信风俗,但都并不妨碍人们庆贺这些节日。例如重阳节就来自古人认为阳九为灾数,期盼可以辟邪求福的心理,但这个节日在中国人眼中也同样是“佳节又重阳”。而春节、中秋节才是真正地来自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节日,然而它们却也是今天的中国人庆祝得最开心的传统节日。甚至于后世以祭扫为主题之一的寒食、清明节,它们的另一大主题反而是欢乐的郊游。
今天我们翻看唐宋的诗词,能看到大量的讲述清明节、寒食节游玩之乐的诗词,甚至还能找到很多类似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的艳遇故事。所谓端午只能安康不许快乐的说法,这不过是某些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国文化“专家”炒作出的噱头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