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谈张爱玲的「不安全感」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章太長.未能貼上.請代貼
=============


谈张爱玲的「不安全感」



张爱玲的一生,无论她的现实生活或作品中,都尽是「不安全感」。根据前人论述,「安全感」的定义大概是对身体或心理上的危险的预感。并能在应对处理时表现为有力感和信心,具有可控感,个体就拥有「安全感」。反之,如果个体表现为无力感、不可控时,个体就处于「不安全感」之中。那么,张爱玲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不安全感」呢?当然,大部分论者都会同意时代、家庭和父母是造成张爱玲「不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张爱玲出身贵族之家,随着时代巨变,她的家族也没落成为普通百姓家,年纪细小的张爱玲就经历了这些人世巨变,弱小的心灵自必然深深感受到那份落泊。「古老的大宅鸦片烟如云雾般绕着,散乱摊着小报,阴暗如古墓的青黑房子。」就是张爱玲「心碎之屋」的回忆。面对如此无力的感觉,年少的张爱玲大概已感受到不确定感觉和不可探感的现实。在《传奇》中她提到:「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再加上她的家庭问题,更直接影响了张爱玲的「不安全感」。父母婚姻破裂,父亲的暴力,以及母女的尴尬关系,这些都是直接的诱因。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儿童时期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爱,或父母对其不尊重、轻视和暴力对待等,都会伤害儿童的弱小心灵。结果必然会给儿意带来伤痛和童年阴影,最终形成「不安全感」。

有研究者认为张爱玲的个性属「水仙子」型。简而言之,「水仙子」的原型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绪索斯(Narcissus),他临水自照,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顾影自怜,爱上自已的倒影,并相思而死,死后众神把他化为水仙花。 其实如用现代心理学的模型去套入张爱玲的现实世界,把她定型为自恋、自我膨胀、自我中心、一味利已等等,都是情理之内的事。以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和早慧,她根本上就应该拥有这些世俗人常有的个性,并不是她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她生长在一个没落贵族的民初家庭,她的教养和见识,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像她这样出身的女性,必然会遇到要面对时代变幻的冲击,问题只是各有不同的风景和故事罢了。

张爱玲一生的不幸始末,很多论者都认为是她一生中的三个男人,分别是父亲、胡兰成和赖雅。首先是父亲对她的伤害,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现实中似乎没有可以解决和避免的余地,理论上对张的影响即使是深刻,但也不能成为她日后「不安全感」的主要诱因。很 简单地说,理论上每个人成长都要经过家庭,然后再独立生活或组织自己的家,即使是孤儿也要经历成长,再踏入社会,然后独立成长和生活。所以,原生家庭父母对张的影响,只可以说人生中的开端,也没有一定标准去评定是幸福与否,对她日后要走的路或性格的成长,也没有必然的局限性和定格。

至于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失败,论者们都认定胡兰成要背上负心汉这个千古恶名,胡兰成生性风流应该是事实,他跟张爱玲私定终身时,在婚约上写明:「愿使岁月静好,永世安稳。」最后的结局,当然胡兰成没有实现他的承诺,并且身如柳絮随风飘,可谓处处留情,张爱玲为此遭受到人生第一段婚姻的重创。这是张爱玲自建生活遭遇的第一次挫败,对她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因为人的生活经验和直觉是自身建构的重要过程,原生家庭给她种下不幸因子,再加上这段婚姻的失败,两种不利的条件配合下,张爱玲的人格和个性也由此开始定格。「不安全感」的表现也浮现。发展到后来,胡兰成因为加入汪精卫伪政府,成了落水狗,到处逃逸,而张爱玲依然对其施恩如故,以数十万元无偿资助胡兰成。或许我们可以视张爱玲此举是向胡施恩,是对胡兰成的一种讽虐。但从后来张爱玲的作品中可以窥视到她对男权形象的蔑视,或者可以准确地说,这种施恩的经历,使张爱玲从苦水中解脱出来,也给予她自我的实验,对仇人的最好报复就是让她对你感到愧疚。尤是更加强了张爱玲日后对世情和人生的观察,一切都有可控和无奈的两面。不过要强调的是,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尖锐地批判传统儒家的父权压迫,但疯刺地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施恩,不正是儒家「以德报怨」的仁者核心价值吗?

第二段与赖雅的婚姻,理论上不能说是失败吧。因为张爱玲当时的处境,她是陷入极度无力的状况,她独自一人去美国是求重建生活,很可惜命运安排了赖雅给她。很多论者都认为这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表现最好证据,其实如果我们以人性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也未必是恋父情结的完全表现。一个步入中年的少妇,孤身一人远赴他乡,那份飘零和孤寂是无以名状的。再加上张爱玲之前的生活成长,很明显她个人生活料理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如她在《天才梦》中自我「批评」:「在接人待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那是因为自己是天才,天才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怕上理髪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甚至住了两年的房子还不知道电铃在哪儿,走了三个月的路也认得」等等等。这些被世人视为无知与笨拙的行为,于张爱玲来说其实是她个人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和实践。

所以,当张爱玲孤身一人来到美国后,很多现实的问题要她自已对面对和自决,居留权是最现实不过了。试想想茫茫人海中,要找个人跟你相恋或结婚,现实中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赖雅这个落寞老头的出现,当然不排除他也是抱着「临老入花丛」式的猎奇心态,在巧合的机缘下遇上了张爱玲这位亚洲女人,沾到口的鸡腿怎能不吃呢?所以,大家在互相「利用」的情况下,自然走在一起了。或者我们可以再开拓地想想,假使张爱玲当时遇上一位亚洲人或其它年轻的洋人,他们也同样有结合的机会吧。现实生活中这种落难错配姻缘是很多的,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公平地评论张爱玲,不应该把爱情至上的光环硬套在她身上去。张爱玲婚后的付出和改变,跟她在上海的生活是完全相悖的,由理想成为著名小说家,为了支持两人的生活,她要港台两边跑去谋生活,写稿、写剧本去换生活费,最后甚至要把母亲遗留给她的古董,也要拿去变卖来支付跟赖雅吃乐。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很多时都给人美化了,视为他们俩人的生活情趣或闺房点滴。这实在是如人饮水,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拮据的家庭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更重要的是他们俩的结合,感情基础以至他们的年龄差距,都是有很大商榷的余地。到了赖雅晚年的日子,丧失自理能力的赖雅无疑是给张爱玲带来巨大的苦困,张爱玲很明显是以强忍去履行她对赖雅的义务责任。这大概是她曾经遭受抛弃,她不能重蹈胡兰成的覆辙把赖雅抛弃吧。所以,这种哑巴吃黄莲的苦衷,出路只有强忍去面对。

由是晚年的张爱玲坚决拒绝社交接触,不断迁徙,甚至患有严重的虱子疾病等行为来看,很多人都解读为「社交恶怖症」、「疑病症」、「强迫症」,这些标准化的解读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更重要的是,在张爱玲的生命足迹中,我们很难去划分这些不同行为的缘因起合,那怕是她本人也未必肯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人生处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有着很多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变量,俗语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正是这番道理了吧。观照张玲的一生经历,由原生家庭的不幸,到追求两段婚姻的始末,公平地说也不过是俗世人间的一道小风景,这些人生变幻,故事不尽相同,但其模式却比比皆是,若以超然的「传奇」色彩去为张爱玲足迹上色,或许有过份解读之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爱玲的才情和遗世文学作品,她对人性和世情的尖锐观察,在文学上的贡献应该是无争的事实。


主要参考数据:
  李焯雄:《临水自照的水仙》,见《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页103。转引自刘俊〈论张爱玲及其小说中的「不安全感」〉,见林幸谦主编:《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9-10。

周芬伶着:《哀与伤---张爱玲评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
刘川鄂着:《张爱玲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
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艳,〈巿民文化的女性言说----张爱玲、苏青创作品格论〉,《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张家平,〈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01年1月第30卷第1期。

另外是参考林幸谦博士课堂笔记和讲评笔录。
转发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123 LV.41+ 2009-8-11 17:12
沙发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沙发........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123 LV.41+ 2009-8-11 17:15
板凳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好长等得闲先睇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梅花雪 LV.50 2009-8-11 17:55
地板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上帝是公平的,赐给你的一方面是弱智,另一方面可能是天才。。。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太疯癫 LV.50 2009-8-11 21:57
5#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生命中有波澜才会使写作风格发生变化
变化也是波澜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零下五十度 LV.16+ 2009-8-11 23:08
6#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见解独特。张爱玲的不安全感,也是她文学的渴望。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