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李云清是村里的保洁员,她说如今村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少多了。
村道、广场绿树成荫,野花点缀;水泥硬底化地面平整洁净;垃圾杂物全部进池入桶,村民家中垃圾自觉打包……8月8日上午,《惠州日报》记者在博罗县泰美镇的岑坑村走访见到,实行“清洁乡村”行动后,村庄面貌大变样。
村委
建60多个垃圾收集点,聘请6位村民天天保洁
上午10点多,记者走进岑坑村时,李云清正在村道上清扫垃圾。她拖着板车,手拿扫把,目光在路面和路旁仔细搜寻,把散落的垃圾捡起来后,再集中倒入垃圾池里。当天艳阳高照天气炎热,李大姐戴着草笠也热得满头大汗。
李云清是岑坑村村民,今年50岁,去年村里搞清洁行动后,她受聘成为了保洁员。像她这样的保洁员,岑坑村现在有6人,每人负责一片区域。按要求,她们每天得上午和下午清扫两次,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补助,同时还能打理家务和农活。
“村里能有这样干净的面貌,全是清洁乡村行动的效果!”岑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利志忠介绍说,以前岑坑村的垃圾乱扔乱放没人管的。果皮纸屑、鸡屎牛粪、枯枝禾草等等,在房前屋后大路小路边随处可见。
这两年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上级政府帮助岑坑村建设了垃圾收集点,建起了保洁员队伍。同时,对过去形成的垃圾堆、臭水沟进行全面清理,并对村民加大环保宣传,才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
如今,村里的公共地带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垃圾箱、垃圾池,全村有60多个点。地上零星散落的垃圾,也有保洁员及时清扫。垃圾收集到池子里后,也不用担心久放不动腐烂发臭,会有镇上的环卫车及时清走。
村民
以前条件不好又脏又乱,如今不忍心再弄脏
村中小广场上,村民钟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在龙眼树下乘凉玩耍。女儿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糖果吃起来,小家伙把撕开的糖果纸顺手就扔到了地上。
“不能乱扔哦,要放到垃圾桶去。你都快上小学了,不能还像小宝宝那样不懂事哦!”钟女士看到了连忙提醒女儿,并带着女儿把糖果纸捡起来,找到附近一个垃圾桶扔了。
“村子好不容易变干净了,生活在这里我们感到比过去舒服得多,所以大家都舍不得再去弄脏。”钟女士说,村里搞清洁行动变干净后,她发现大家的意识和习惯也悄然改变了。以前有垃圾都是随手扔,人人见怪不怪,现在再这样做的话,不管旁边有没人看见,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对于村民们的这种变化,李云清尤其深有体会。她说刚当保洁员那会儿,地上乱扔乱放的垃圾还比较多,有时刚扫过一遍,回头一看又弄脏了。后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少,现在人们一般都能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桶了。
“农村环境脏,其实不是我们农村人天生不讲究,而是以前没这个条件。”村民聂阿伯感慨地说,以前因为没有公共的垃圾桶,更没人每天清运,家里清扫的垃圾只能随便扔在路边沟边,让其自然腐烂消化。现在条件改善了,当然不能还像过去那样做。
泰美镇政府
计划改造垃圾池,试点农村垃圾分类
从岑坑村出来,记者随后走访了楼下村、雷公村等多个村庄,看到的景象都跟岑坑村差不多,很少再有垃圾遍地,或者垃圾堆发臭等情形。
泰美镇政府分管环卫工作的党委委员谢小康介绍说,结合“清洁乡村”行动的开展,县里和镇里都投入了不少财力,帮各个村建设环卫设施,组建保洁队伍,开展环卫宣传,同时建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
为满足农村垃圾集中收运的需要,泰美镇的环卫力量也大幅升级扩容。目前全镇已有村保洁员140人,镇环卫所的环卫工也增至37人,去年增加了7人,今年还需再加6人,环卫车辆增至11辆,去年新建了镇垃圾转运站,新买了3辆压缩运输车,镇财政就为此投入了400多万元。
“做这个事花了不少精力,不过现在来看成效也是蛮喜人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村庄都变洁净变靓丽了。”谢小康说,搞乡村垃圾集中处理有两大难题:一是乡镇财力有限,经费难以保障;二是集中收集后垃圾量大增,需要找出路。第二条随着县垃圾处理厂的建成启用,原有填埋方式场地不够的难题已经解决。经费方面目前则采取开征农村垃圾处理费的办法,缓解一部分压力。
谢小康透露,泰美镇还将把“清洁乡村”行动进一步深化,在农村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首先是把部分垃圾池升级改造,设餐厨垃圾、有毒垃圾和可回收垃圾3个桶。同时,我们也在与一些废品回收公司协商,引入他们的力量来推动。”他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罗孝宗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