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广东特色贺年食品(有做法)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每年过年我们都吃上很多可口的过年食品,而且每家每户都可以自己做,大家放下工作聚在一起做油角,糖环,蛋散,炒米饼,煎堆还有年糕等等,交流一年的趣事的同时还享受着个中的乐趣。让我们的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可是今年来大家都懒了,加上现在市场经济的物质丰富,很多贺年食品可以随地买到,很多人就不愿意去自己动手做了。这样一来很多的贺年食品的做法就失传了。随之我们的春节气氛也越来越淡了。为了让我们的过年气氛回来,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广东人最喜欢的几款贺年食品及起做法,希望大家喜欢:

1.首先出场的当然是代表金子的油角拉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

过年炸油角是广东人的传统习俗,跟炸煎堆丶蛋散、糖环一样,取「起镬」之意头。“油角”用白话说是“有角”,寓意来年能出众。另外,炸“油角”又寓意“炸喜炸喜”,所以人们在春节时都会做“油角”,以祈求新的一年里能才华出众,喜事多多。以前的人总爱在年廿四开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搓皮包馅炸油角,其乐融融;而左邻右里拜年的时候,这些油角便成了相互馈赠不可缺少的应节品。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一些旧的习俗被淡化,小时候一家人围着包油角的欢乐画面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近年由于油炸食品不受欢迎,且大多人嫌其烦琐,自家开炸越来越少。即使为应节需要,也只是在商场里买些现成的煎堆油角回家翻炸一下,就当是一年的开油镬,应景一番。

虽然在俗语当中,煎堆与油角并列,然而印象中家里却不曾做过这种圆球状外洒芝麻的煎堆,也许制作程序太过繁复,所以都是在外面买回家祭祖拜神的。

至于油角,则成了记忆中最传统不过的年味。一直以来,我家始终保持着自己炸油角、蛋散以及做新年糕饼(像萝卜糕、芋头糕、红豆马蹄糕和“大发”糕)的传统。因此,每年家里做新年糕饼时总少不了它的身影。一般上我们都把油角称作角仔,其馅料有花生和椰丝两种,外皮则分成酥脆与硬实两款质地。

好吃的油角其内馅不宜过甜,面皮中还要加入鸡蛋和猪油,成品才会会酥脆松爽而富有层次感(外皮像蛋挞皮一样一层一层的);倘若在搓皮时只以水和面,做出的油角便会很脆,咬起来嘎嘎作响。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油角”的做法:


第一步:准备馅料。主要材料有炒熟的花生、芝麻和白砂糖(如果能加上椰蓉的话会更好,可惜今年没买到)。花生要炒香炒熟,然后去皮,放在枱上用玻璃瓶辗得碎碎的,然后和芝麻、砂糖混合在一起,就是馅了。



第二步:和面,一斤面粉、4只鳮蛋,糖水还有猪油(上图的3就是我一早炸好备用的猪油),因为加了猪油皮才能酥。面搓好成团,再擀薄,用水杯裁成一块块小圆片


第三步:把那些小圆面皮包入花生糖馅,在半月型的边上捏出细细密密的花边,然后排放在碟子上。这些油角就算是半成品,只等落镬开炸了


第四步:把油加热到筷子放下去时会起泡时,就把放油角放下去炸。炸时要经常翻动,以免一边炸至变焦。油温要控制好,要用中火。呵呵,按旧俗,一边炸一边得说一些好意头的话,看着那些油角慢慢地鼓涨成胖乎乎的,心里真兴奋啊,好象看到自己钱包鼓鼓涨那样 兴奋!
第五步:起锅啦!!(刚炸出来的油角不能马上吃,要等它凉了以后才能慢慢品尝咯 ^_^)





2.接下来的是糖环,做时容易炸时难, 关键看火候
中国人过农历新年,有很多传统习俗,尤其是最紧要在年初那段时间,各样事都要好兆头,讲说话当语贵吉祥,家中陈设,则注重富贵象征,至于食品方面的名称,更加采用寓意金银珠玉等美名。
    贺年食品之中,有一款极受欢迎的油炸东西,名叫「糖环」,因为它的形状像金钱,故此成为家家户户都喜欢的甜点。
这种贺年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读作“巨女”(读音),是中原南迁时由北方带过来的传统小食。

    《东莞县志》 卷十二载:“粔籹谓之糖环。按《楚词》粔籹蜜饵。洪兴祖补注:粔籹,蜜饵也。吴谓之膏环。莞俗以糖为之,故曰糖环,然亦炸以膏油,即古之粔籹也。”,从兹可知,糖环古称粔籹(读作巨女),是中原一带的甜品小食。
    《辞源》 载:“粔籹,食品。搓面成细条,组之成束,扭作环形,以油炸之。古称寒具、膏环,今曰撒子。”“宋陆游《剑南诗稿》 中《九里》曰:“陌上秋千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
    糖环在广东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为了喜庆,部分加花米染成红色。与陆游所说“簇青红”同。糖环制作,由“组之成束.扭作环形”,改为用饼印印压、批切出来。但传统的糖环,仍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 糖环形状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春节时,有些地方糖环还会与甘蔗等一起摆贡、待客。本意是子子孙孙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而且生活幸福,节节甜蜜。水乡人家取之屋前屋后祭神,以其“环”谐“还”, , “蔗”谐“借”,简称“有借有还”保佑邻里关系,常常有借有还,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做法很简单,就是将米粉搓好,用专门的模子印出来就是了,再炸成金黄色就可以拉,关键是炸的时候要用慢火。


3.炒米饼
提起炒米饼,自然便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广东童谣:“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
,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说明广东都有春节做炒米饼的习俗。


炒米饼俗称“粉酥”,相传宋朝后期,有一个农村老太太讨到了很多人家弃之不要的锅巴,她拿回来泡上残汤,当饭吃了两天,后将这些锅巴放到屋顶上晒干,以备日后讨不到饭时当干粮。她把那日前储备的锅巴拿出来充饥,又把讨来的糖和着锅巴吃,吃剩的,老太太就捏做成一团,烤干,留作下顿作“饭”吃。老太太的“粉酥”从那以后就在社会上流传开了,这就成了现在炒米饼的雏形。


以前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炒米饼,但做工其实相当复杂,大体上分为炒米——打粉——做饼——烤饼几个步骤。


炒米就是在在一个大铁锅中将生米炒熟。炒的时候火不能太大,否则会使米未熟就焦了,也不能太小,否则就无法让米熟得均匀。因此,为了让米均匀的受热且不焦,炒米的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站在热气翻涌的铁锅旁边,拿铲子的手要不停的炒,是很辛苦的事,常常是一炒就是大半天。


    打粉可以用机器打粉(我们叫机粉),但有以前大家更喜欢用石磨手工打粉。打好的炒米粉一般还要晾一天半天,据说不容易上火,然后 才用来做饼。


做饼首先要用黄糖加水煮成糖胶来和粉,然后用饼模来做。饼模是木制的,上面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还有福禄平安之类的文字。做饼是全家都能参与的工作,大人小孩围在一起,把和好的饼粉放到饼模中,一般用白糖和花生,加上一片切得很薄的肥猪肉作馅。把粉按到饼模中,还要用汤匙来回压紧。用小木锤在饼模背后把饼从饼模里捶出来 ,装在筛子里。




烤饼要使用木炭来烘焙。那时候烘焙炒米饼的木炭也有讲究,火候控制也是炒米饼好坏的关键,中医认为,这样做出来的炒米饼,对肾和胃有补虚作用。
近几年来,炒米饼不再是春节独有的应节食品,而变成了日常的零食。
炒米饼 ,童年的味道……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4 个回复

倒序浏览
与佛有缘 LV.31+ 2009-2-11 22:24
沙发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值得记录的
想起小时候的生活场景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客人 LV.1+ 2009-2-11 22:28
板凳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希望能够勾起一丝丝童年的回忆[s:23]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hui(晖) LV-26 2009-2-11 22:47
地板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你们说在园洲做这些特色食品有没得做啊?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知足常乐 LV.6+ 2009-2-18 17:07
5# 来自: 中国广东
小时候家里有做糖环和炒米饼,真的很怀念.但比较少做油角,因为妈妈嫌麻烦,说油角工序多,呵~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