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美好局面
共享发展成果
按照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城乡一体的原则,从群众最关注的基本需求出发。园洲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构建人口和谐、产业和谐、环境和谐的美好新局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城镇化水平不断较高。目前,园洲城镇化率已超过60%(高于全县城镇化水平51.9%)。随着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全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镇区绿化覆盖率超过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6平方米/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并被确定为“省宜居城镇创建指导点”。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完善了城镇养老、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了社会保障能力。2012年,全镇城乡居民参保人数58,601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565人,参与率100%。
农村劳动就业顺利推进。提高农民素质。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培训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打造农民创业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2006年,通过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投资近亿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新建的上南民营工业区,已有近40家企业进驻生产。如今,上南村全村总户数956户,大部分村民都从事服装生产经营活动,开办服装及其配套企业就达200多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制衣村。
农民收入来源稳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闲置的土地在自愿、有偿流转过程中获得收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全镇各村通过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确保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让农民分享集体资产带来的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镇农民通过银行储蓄、房屋商铺出租等形式,积极开展理财活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另外,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占用宅基地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上南村统筹利用土地,投资2亿元兴建占地面积约170亩、14栋17层共有896个单元高层住宅的农民公寓,无偿分配给本地村民居住,既节约集约土地、改善人居环境,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教育医疗体系较完善。全镇现有公立小学17所,公立中学两所,职业学校1所,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约18,000人。现有园洲卫生院和九潭卫生院两个较大的医院,医护人员约280人,29个行政村(居)拥有39个省级标准卫生站,能够满足全镇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基本实现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福利一体化、平等化。
市政文体休闲设施较丰富。园洲镇文化设施建设水准达到县级或市级标准,形成了镇、村、社区多层级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有文化中心、人民广场、城市客厅长廊、人民公园、上南公园等公共空间,镇区公园内都有标准较高的篮球运动场地,各个村内也有标准不一的篮球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等。镇内拥有各类商铺1000多间,酒店、宾馆、中西餐厅等休闲娱乐应有尽有。
产业集群优势较突出。园洲镇围绕“工业立镇”的发展战略,先后建有桦阳、新世纪、富园、丰平乡、上南、刘屋等20多个工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电子、化工、五金、家具、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全镇共有企业2168家,其中外资企业148家,民营及个体工商户2020家。另外,服装生产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销售总额达40多亿元,已初步形成集纺织、印花、制衣、水洗、漂染及辅料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记者欣喜地看到园洲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镇变成如今极具地方特色且予人幸福感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钟灵毓秀的现代化魅力岭南滨水城镇。采访结束时,熊满池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镇委、镇政府将带领园洲镇全体党群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快更好地建设幸福和谐新园洲,使小城有更多精彩故事,欢迎更多的朋友来小城做客。
(本文图片由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宣传办公室提供)
园洲镇概况
园洲镇地处博罗县西部,东江中下游的北岸,北靠岭南第一山———罗浮山,镇内有沙河贯穿而过。全镇辖区面积达112.71平方公里,下辖27条村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20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外来人口13万,另有港澳台和海外侨胞近6万。
园洲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十大宜居城镇”、“广东省(制衣)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省专业镇建设先进单位”、“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广东百强·惠州十强”。2012年,该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1.73亿元,财政税收3.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19亿元,金融存款余额45.12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691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