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市中心血站O型血又紧缺了。2012年初以来,除B型血外,其他各个血型都出现过紧缺的情况。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献血人数的下降,尤其是大学生这支献血主力军规模的缩小。 |
|
来自嘉兴市中心血站的数据显示:2009年,市本级有21047人献全血,其中高校大学生有4600多人,占总人数的26%。2010年,献血车到我市各大高校24次,高校学生献血人数为2627人;2011年,献血车到高校增加至30次,但学生献血人数却下降至2172人;据今年上半年形势估算,今年高校学生献血人数将不足2000人。(据 2012年11月10日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
|
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我们对社会和未来充满着疑问与希望。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心、道德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养成健康品德和高尚人格。 |
|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临床用血量需求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相比,当前我国人口献血量仅为0.9%,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刚刚起步,距离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和满足快速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还面临很大的压力。 |
|
献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想:这血会流到哪个人身上?是一个永远的陌生人,还是将来会与我相遇、相知的人?但不管如何,它将会流到某个需要它的人身上,总可以帮助某个人。这是为社会也是为自己献上的最好的青春礼物。也许有人会说,那么多人在付出,我就不必参与了,反正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是的,也许你不在乎,但有人会在乎,也许,正因为你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给予,给了一个人希望,给了一个人勇气。 |
|
科学研究表明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超过人体总血量的10%,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科学献血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体造血功能,还可以加快血液的新陈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人进入成年之后,血细胞主要由骨髓来制造,平均每天可造出15亿个血细胞(约40毫升血量的细胞),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骨髓造血功能也同全身其它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激发,保持较旺盛的新陈代谢,不断产生出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轻血细胞,新鲜的血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献过血的人。 |
|
当人们献血后,血液中血脂和胆固醇随之减少,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也随之增加,血液中脂肪、重金属等物质不易粘附于血管壁,从而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献血组平均寿命(70.1岁)高于非献血组平均寿命(67.5岁)。 |
|
人生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你从社会得到了多少,获取了多少,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少,给予了多少。梵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是说救人性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善事。施善,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心中自然而然地会涌起欣慰之感。同时,一个人坚信活在世上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会消除自卑感,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施善,可使心理状态获得平衡,而平衡的心理状态是预防许多疾病的基础。科学家还发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思想和行动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情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它组织的器官,使其处于良性的动态平衡状态,使人增强抵抗感染的能力,从而免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因而说,做好事、做善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
|
然而,现在无偿献血观念仍不够普及,网络上一些关于无偿献血的不正确观点,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误导。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认识和认同,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国外有些做法是将无偿献血教育放入中小学生的课本,让他们从小就对无偿献血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形成无偿献血观念,从而让无偿献血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教育部门应有计划地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计划,让社会形成广泛参与无偿献血的良好氛围。 |
|
大学生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青年力量,肩负着更多民族和国家的使命,在中华名族复兴的道路上承载更多的担当。大学生历来是献血的主力军,大学生由于所受教育,文化熏陶等原因,对这种公益性行为给予了特殊的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大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稳定群体,应该为树立社会新风尚做出了表率。 |
|
同学们,当您登上献血车,坐上采血椅,献出一袋承载着爱心的血液时,您可能就拯救了一个濒危的生命,挽回了一个因疾病摧残而可能破碎的家庭。想到这里, 您还会在乎那一点点的刺痛吗?此时,您的心中将会充满突破心理障碍的轻松,涌起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的自豪! 只有做过了, 您才会发现做件好事并不难;只有做过了,您才会发现施比受更快乐!因为您的捐献而挽救了他人的生命,其意义无异于延续了您自己的生命!您的人生将变得更加美丽而富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