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6月11日 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进一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6月11日,镇综合文化站在文化中心举办“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2022年园洲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大讲堂活动。镇综合文化站主任莫树华向大家讲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介绍了我镇县级的非遗项目及园洲的文物《梅花墩》。镇内各校学生代表聆听授课。
【涨知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近日,田头村的舞麒麟成功入选为县第十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此之外,我镇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园洲粤曲(剧)、寮仔村端午龙舟习俗。
田头村舞麒麟的习俗已经有138年历史,早在1882年田头村民陈和通到惠阳伙岗村(现在仲恺区沥林镇伙岗村)邀请了莫雄师傅到田头村传授舞麒麟和莫家拳,并取名为“田头庆新堂”。麒麟队成立后每当村里的重大节日和周边村有喜事,麒麟队都会前往助兴!庆新堂一百多年来在本村热心村民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发扬,在第六代传承人陈兆康、陈周志、陈子良、陈应球的带领下,现麒麟队有近50名队员,麒麟头10个。庆新堂也经常到惠州、东莞等周边地区表演舞麒麟、莫家拳和武术(棍、刀、枪、鼠尾、盾遮、靶、关刀、长龙等)交流心得。
【涨知识】什么是舞麒麟?
舞麒麟,或称麒麟舞,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艺术,相似于舞狮,遍布流传于云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山西省,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来说,中国最常见的麒麟舞来自客家传统舞麒麟,各地区及族群的麒麟有不同造型。在广西玉林,舞麒麟是春节期间一种佩戴道具并同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是一种祈福致庆的活动,表演一般由4-7人参加,1人扮麒麟,1人主唱麒麟歌,其余有的撑罗伞,有的举彩牌,有的司鼓乐。贺年时,舞着麒麟进门,鼓乐声一停,麒麟歌即起,见人赞人,见物誉物,见事贺事,七言四句,随编随唱,好话连篇。全家往往高兴万分,赏以红包、米花糖果之类。
来源:园洲快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