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卖,最怕什么? 差评! 或许因为一个差评,几个订单就没了。 明明自己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做外卖, 搞不懂为什么会有恶意差评?
恶意差评,是不少商家头疼的问题, 本来想忍忍就过去了, 但恶意差评却越来越猖狂, 遇到这种不怀好意、 有目的性的恶意差评怎么办?
近日,惠州警方就抓获了一名 “恶意差评”专业户 ↓↓↓
11月20日晚,此前在外卖平台通过发布差评勒索商家的恶意差评人李海(化名),被惠州市公安局仲恺高新区分局陈江派出所抓获,被处以10日的行政拘留处罚。 据悉,李海曾通过外卖平台向惠州仲恺高新区一家外卖餐厅发布大量恶意评论,导致店铺评分下降、销量受损。事后李海通过微信向店主赵铭(化名)表示,只有转账1200元才能删除差评,如果不转账将会继续评,后又将价码加至1800元,并威胁“现转现停,不然换执照都搞你”。 赵铭店铺收到疑似恶意差评。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
▲微信聊天截图
李海通过微信敲诈勒索1200元,后加价至1800元。由于商家没有及时转账,在10月22日至11月6日期间,李海针对赵铭的店铺共给出了40条差评,其中大多为食品质量方案的恶意评价内容。这些差评导致赵铭的店铺评分跌至4.6分,接单量也由原本的每日140单左右跌至每日50单左右,让赵铭刚开的店铺“眼看就要砸在手里”。 随后赵铭向惠州市公安局仲恺高新区分局陈江派出所报警,但派出所以“涉案金额不足2000元”为由没有立案。在澎湃新闻报道发布后,仲恺高新区分局一民警曾表示将向上级汇报,启动调查。 11月20日,赵铭接到陈江派出所通知,被告知已经抓到涉案人。“警方让我过去核实这个人账号里给的差评是不是就是我收到那些,我对比看到有16条都是这个人给的。”赵铭说。 11月22日,记者就此事致电惠州市公安局仲恺高新区分局,该局一名负责对接媒体的工作人员介绍称,确实已经抓到了涉案人,但目前仍在调查阶段。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涉案人李海出生于1993年,事发前并无固定职业,跟着朋友以帮各大平台有偿刷好评谋生。李海称此前并无类似通过差评要挟外卖商家的行为,因偶然在商家赵铭的店铺外卖中吃到一根头发,同时联想到网上有人通过恶意差评来“谋生”,所以做出了恶意差评威胁勒索的行为。
对于行政拘留10日的结果,赵铭表示不能接受,“新店最怕差评,这个人的恶意评价对我刚开的店铺造成了致命打击,我们当时贷款12万元开的店,现在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订单量下降后,每天的租金加人工费一直是入不敷出的状态,根本开不下去了。”赵铭说,在一周前自己已经发布了店铺转让的消息,目前还没有人愿意接受该店铺。
他告诉记者,在派出所录笔录时,他曾向李海提出了经济赔偿的诉求,但被李海拒绝,“他没有任何经济赔偿的意愿,等他出来后如果还不肯赔偿,我就打算走法律途径来维权,我们商家莫名其妙赔了那么钱,太冤了。”赵铭说。 专家:差评师行为已经构成刑事犯罪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网络差评师的行为和这种差评组织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建议受到职业差评师攻击的商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严重时及时报案。平台方也要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联合公安机关对这一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网络差评师是一个典型的黑产,是违法行为。一方面用发差评、删除差评的方式去勒索商家,这在刑法中是典型的规定敲诈勒索罪的范围。另外如果平台去拿商家的钱去花钱删帖或发帖,这个是典型的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的范畴。 所以这两种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那么另外一点,如果花钱去攻击别人,攻击竞争对手,这可能还涉及到一个商业诋毁的问题,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我们国家民法典关于商誉权的保护,所以受攻击的商家应当是依法拿出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严重的话应当及时报案。 据公开报道,这几年发生多起“职业差评师”案件,有“职业差评师”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处1年至2年的刑期。 职业差评团伙,恶意“偷袭”商家信誉,用当下的一句网络热语评价,可以说是:“不讲武德”。这种行径不仅挑战商业道德,还可能触碰法律红线。然而,差评之所以撒野,跟外卖平台的短视、放纵不无关系。殊不知,一个一个刺眼的差评,伤害的是诚信的商家,影响的是用户的体验,到头来破坏的还是平台的商业信誉。自己的地盘还得靠自己管,外卖平台可以有千万种算法让骑手“跑”起来,更应该用先进的技术和严厉的规则,把职业差评人彻底揪出来,打个差评,再永久拉黑。
来源:澎湃新闻、新闻夜航、惠生活go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