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园洲镇志》记载,民国时期,本镇域饮食店铺多居元和、东博圩。圩内尤以元和圩连香茶楼、陈芳包店、“永安初”的饼店、糖水稳的糖水店为最旺。 1950- -1951年,镇域的饮食业依然是私人经营餐饮。1951年计有饮食店5家,从业人员仅20人。主要经营来料加工,办理机关团体会议包餐,实行“两带”(带食品、 带工具)、“两运”( 食品运到田头、运到食堂)的服务。“大跃进” 期间,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饮食行业生意不景气。
1960年后, 供销社等部门在九潭、马嘶等圩开设了7家茶楼。改革开放前,由于粮食紧缺,群众出远门需用餐时,必须自带大米或粮票到些国营或集体经营的饭店或单位集体饭堂用餐,而且饭店规模小,菜色简单,地方风味菜肴和名菜名点(心)受到限制,常见的菜色有大众化的“杂烩”、猪肉炒青菜和坟鱼,顾客进餐时,先付钱和粮票,自取饭菜。“文化大革命” 期间,冷饮业发展,境内各圩均有冷饮经营,卖雪条到村、到田头。
1979年后,饮食业开拓经营。圩镇、农村饮食业齐发展,私人经营的饮食店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园洲境内的大小酒楼、饭馆遍布村主要街道、圩镇交通要道旁边,这些饮食业大多经营普通饮食,也有专营海鲜、野味的。20世纪90年代初, 社会投资餐饮业资本大幅增加,餐饮网点快速涌现,行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镇餐饮企业980家,从业人员5000人, 饮食消费总额2亿元。 园洲早期的餐饮店
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提高,经营的菜色呈多样化,白切鸡、碌鹅、河(海)野味应有尽有:服务周到,礼貌待人,斟茶倒水,餐后付款。
喝早茶、吃夜宵也逐渐兴盛起来。早茶有龙井、铁观音、普洱等,一-般是一桌一个壶,每人一个杯,客到泡茶,喝完再冲,从不催客。
早点品种很多,饮食类有粥、肠粉、炒粉、炒面等;点心类有叉烧、猪肉、莲蓉等各种包点、油条、芋头糕、肉丸、鱼丸、虾饺、凤爪等,每件10~20元。夜宵一般在晚上10点后或更晚一些, 除少数酒家经营外,主要是一些小餐馆或大排档, 食客一般是三五成群的好友亲朋或恋人,或三班倒的夜班下班工人,多是吃炒菜、粥和点心,价格比较实惠。
上图来源于网络
夜宵一般在晚上10点后或更晚一些, 除少数酒家经营外,主要是一些小餐馆或大排档, 食客一般是三五成群的好友亲朋或恋人,或三班倒的夜班下班工人,多是吃炒菜、粥和点心,价格比较实惠。
上图来源于网络
20世纪后,园洲镇饮食业中的快餐业发展很快。快餐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式快餐店,其饭盒价格便宜,初时,每盒从3元、5元到10元不等,高质量的20元一盒;现在,每盒15~ 30元不等,高质量的50元。另一种是引进西餐式快餐店,2007-2008年,国际连锁快餐店肯德基、麦当劳先后进入园洲开设连锁店。与此同时,时尚的茶餐厅进入园洲。茶餐厅是一种起源于香港的快餐食肆,提供糅合了香港特色的中西式餐饮,是一种平民化的饮食场所。茶餐厅以其美食的多样化、上菜速度的快捷、轻松的就餐环境以及适中的价格吸引了非常多的食客。
由于小编水平有限,只能先收集以上资料。如果你知道园洲/九潭有哪些老餐饮店照片,欢迎提供给小编(微信号: 6320768)。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