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应该是个令人放松的,是每天都迫不及待要回去的地方。 可曾想过,有一天自己竟然会以为楼上邻居太吵,每天都不想回家。
“邻居噪声”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一大难题。我就是受害者之一。头顶传来的跑步声、穿着高跟鞋走路的声音、沉重的犹如拖动箱子的声音、踢踏着人字拖走路的声音、移动椅子的声音、楼上开门关门等奇奇怪怪的声音伴随着我度过了很多个夜晚。我带着“楼上住的都是巨人吗?”“楼上究竟在干吗?”“楼上穿着铁鞋吗?”“楼上的熊孩子都不睡觉吗?”“楼上在蹦迪吗?”“楼上这么勤快吗?每晚都要做家务?”等等的疑问在数不尽的夜晚里伴着停不下来的“邻居噪声”中烦躁入睡。
我一次一次地说服自己,“算了吧,楼上有小孩,不要和小屁孩计较”、“算了吧,应该是楼上的白天上班没空,只好把家务都留在晚上做吧,理解,理解” 、“算了吧,算了吧......”、“忍一忍,忍一忍......”、“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忍?难道楼上的就不应该换位思考吗?”这么一来,长久以来的积怨终于爆发。我选择了貌似是最解气的方法去解决这件事情,但那种方法其实一点也不解气,反而更令人生气。
处理“邻居噪音”这一问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委婉地说,又担心你的邻居没有理解到你的意思;好好协商,结局往往是对方脸上笑嘻嘻心理mmp,回去以后继续制造噪音;来吵一架,貌似是最解气的方法,但又怕闹翻了,毕竟是邻居,总会碰见。
处理“邻居噪声”不容易,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对抗邻居噪音的“骚操作”,如“震楼器”、“共震音响”、“次声波发声器”、装隔音吊顶、甚至还有些贴“诅咒符”的等等。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邻里之间能够换位思考,那么那些因为邻居噪音问题协商不成而发生的刑事案件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邻居们是不是就不会因为噪声问题而落得反目成仇的局面;是不是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对抗噪声的“骚操作”。
邻以和为贵,我让他三尺是无妨,但我希望我的邻居也能理解理解住在他家楼下的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