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西人,在园洲打工十几年,儿女也是在园洲出生的,对园洲有深厚的感情,我也买了楼,但我支持积分制,因为我们江西老表太多人在园洲工作,积分制相对公平一些。 百度了一下,实行“积分入学”的城市共同特点是外来人口多,管理难度大。按照义务教育“强制性”要求,国家明确了“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以解决打工子弟的就学问题。但面对庞大的外来人口,解决其就学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以园洲为例,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8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1/3。基于此制定的“积分入学”办法,其本身的积极意义更应值得肯定。 首先,有规则比没有规则好。在公办学校学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每个有学龄儿童的外来家庭都会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我的孩子能否在当地上学?按照园洲的积分入学方案,每一个外来儿童基本都可根据自己的积分,推算出能否在当地公办学校入学。这种入学方式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走样,对每一个“我的孩子能否入学”的疑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在一些没有明确规则的城市,我们听到许多家长抱怨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求人。无数事实证明,政策越模棱两可,人们越无所适从,乱象丛生也会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明规则比潜规则好。仔细研究园洲“积分入学”方案就会发现,这是结合近些年工作实际制定出来的,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尽管不够完善,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同一个“积分入学”方案,赞成者说它打破了户籍枷锁,反对者说它违背了公平原则,在我们看来,都有道理,也都有失偏颇。但赞成者或反对者都会同意,“积分入学”如果切实执行,潜规则就会没了市场。
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其目的性和导向性,“积分入学”也不例外。从园洲镇公布的实施细则看,本地户籍人口、拥有住房的常住人口占有入学优势,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鼓励人们长期在园洲创业、就业,“积分入学”每一项加分都要顾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并且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否则,今天为吸引高学历者修改规则,明天为留住高投资者修改规则,不仅会伤害在此打拼多年的“拓荒牛”的感情,政策本身的可信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一些低端就业者可能因为“积分无望”而离开园洲,由此带来的用工荒,或许也是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