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园洲,有一条村比较特别,据当地老人介绍,村子很久以前是一个圩(相当于现在的市场),附近村民都来这里交易物品,一度非常兴旺,慢慢地也有人搬到这里居住。后来,附近的村子发展了自己的市场,这个圩也就淡下来了,在此居住的人们竖起地界,由一个圩发展成为一条村。没错,今天我们村落记录的主角就是土瓜圩。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的镜头,一起来探访土瓜圩。
在讲土瓜圩之前,小编想给大家区分一下土瓜圩和土瓜围。土瓜圩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而土瓜围则是属于田头的一个小组。好了,说清楚这个,我们一起走进土瓜圩吧。 说起土瓜圩,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莫过于这个村牌
从村牌走进,是一条长路,两边的树长得茂盛,相接一起,宛如翠绿的拱门 一直来到村中心,我们看见一些闲逛的老人,老人向我们介绍了一座残桥,以前是通往九潭凤山的唯一道路。你没看错,图1和图2是同一个地方,好好的一座土瓜圩桥,当地老人说桥底下曾打下了99根松木桩,桥体很坚固。怎么说倒就倒了?太可惜,太可恶,太可疑了? 从照片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河对面有这座桥残留的桥头,河上则能明显地看到突起的桥墩
据老人介绍,这是连接土瓜圩与河对面凤山的桥梁,方便两村人走动。后来有许多来河里偷砂的船,河床里的砂被抽走,桥墩外露,变得非常危险,没人敢走,于是就变成了残桥。
将镜头转回村子,在土瓜圩,因为没有太多高楼,这座水塔显得比较抢眼
小编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得知,土瓜圩总面积1.3平方公里,有两条主大街,一条叫南街,一条叫北街。 上面两张图是土瓜圩的街道,虽然两旁都建了新房子,但是通过这些宽阔的街道(相对于以前来说),我们似乎能够想象得到几十年前人们在这些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吆喝、叫卖的场景。
往西走,小编来到了土瓜圩小学,相信跟小编年级相仿的朋友在这里留下不少回忆 因为许多原因,土瓜圩小学已与田头小学合并,孩子们已经不再这里上学了 资料显示,土瓜圩比较著名的两处地方是“敷文学院”和“大胜庙”。
其中敷文学院: 当时禾山縓脚娘把土瓜圩西面租给马西、桔头、田头、禾山、深沥、上南、刘屋、陈屋、沙头、陈村、梁屋、李屋、寮仔、白马围等村人耕种(故叫十四约洲),每年上缴租金,乡人于1913年(民国2年)用租金建敷文书院,书院建成后租金还用作日常开支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邀十四约州知名人士到书院相聚。书院大门上面有块长2.3米,高0.8米的红石,上面刻有“敷文书院”四个大字,1973年拆毁建粮仓。
如今,敷文学院旧址已经改建成土瓜圩村委会
大胜庙的由来则是: 建于1917年(民国6年) 。由河源、横河、湖镇、响水、长宁、福田、增城、石龙等地的知名人士及商人捐资而建。崙山飞庙长20米,宽10米,建筑面积240平方,座南向北,一进大门上面有块长2.1米,高0.7米的红石,上面刻有“崙山飞庙”四个大字,1973年拆掉建粮仓。
而非常遗憾的是,后来为了防洪建堤,刚好在堤上的大胜庙被拆除,也许这就是大胜庙的历史任务吧。修建时,大胜庙是村民寻找寄托的地方,祈祷让人们得以心情宁静。拆除时,是为了保护村民免受洪水之灾。
小编已经无法找到大胜庙的痕迹,只能在村民的指引下,大概找到大胜庙遗址。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土瓜圩发展成一条村,有奇特的历史原因。一方土地孕育一方人,曾经兴旺的圩集,曾经书香世意的敷文学院,曾经庇佑村民的大圣庙,曾经沟通两地的桥梁,在历史的变迁中,褪去了颜色,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