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园洲知青的第一个春节(1969年)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园洲知青的第一个春节

作者:林锡根

  1969年春节,是我们下乡插队后的第一个春节。本来,大家都很想回广州和家人团聚,一起过年,然而,又不知道是市、县的哪位英明领导一拍脑袋、一声令下:不准知青回城过年!没办法,我们只好乖乖地呆在园洲,自寻其乐吧!我班男生知青讨论良久,只见浪子陈穗生猛拍了一下大腿,大声说:有了!搞个知青大聚会,好好吃一顿!此动议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并立即行动,向在其他大队的六中知青发出了邀请,应邀者众!知青的春节盛宴定在了2月18日——大年初二。

  2月16日是大年三十,白天,我们生产队开社员大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忆苦思甜后,全体社员吃忆苦餐,是“黄牙白煲番薯”,我们尝了第一口就惊呼:这忆苦餐比我们在六中时所吃的要好吃多了,如果多加些花生油,简直就是今日大排挡的招牌菜了!怪不得社员们吃得津津有味!下午,在其他县插队的我班张志成同学第一个应邀来到园洲,大家十分高兴,一起前往李立文、王泽深、王甲东所在的吉龙岭背队,我们在这里一起吃团年饭,菜式丰盛,我们还喝了一瓶葡萄酒助兴。

  年初一上午,岭背的同学来到我们生产队,中午在我们这里又是一 顿大吃大喝。饭后接到周坚刚的电话, 请我们去他们那里作客   ,于是我们踩上自行车沿着东江大堤  直奔上南大队——周坚刚、吴敏芳姐弟和方琼君在这儿插队。 由于他们还是在农民家里搭食,不是自己开伙,所以没有什么过节气氛,王甲东去买了些水果,大家边吃边聊了好一会,就到东江畔进行爱国主义活动,拍照留念。(挂上此网的照片“周坚刚在园洲指点江山”就是这时拍的。)一会,一艘“红星”轮要靠岸了,我们猜想,在增城三江公社插队的钟立桓会在船上,就大声喊他的名字,果然,钟立桓出现了,大家高兴极了!见面后,大家畅谈了各自插队的情况了,免不了一番感慨和感伤!离开上南返回吉头,我们正要准备晚餐招待张志成和钟立桓两位来客,却“飞来口福”:在附近新村队插队的高二乙班陈倩娟、余美炼、郭可琪请我们到她们那儿吃晚饭,原来她们杀了一只大肥鹅!太好了,乐得我们不用动手煮饭了!我们八条好汉浩浩荡荡杀过去了!我没有记错的话,高二乙班在园洲龙叫队插队的郭敬辉、李辅荣、余文湛、周显光、朱荣昌等五位男生也都来了。16位知青聚在一起,又吃又喝,有说有笑,欢天喜地地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饭后,我们高三乙的同学就扬长而去——我们赶着去岭背炸油角,这是年初二知青盛宴前要招待客人的.我们边包油角边闲聊,忙了几乎一个通宵才搞掂,大家小睡了一会。

  大年初二来到了!在园洲的部分六中知青将在我们的知青新居“大摆筵席”、同贺新年!早在前两天,我们就将我和穗生居住的房屋布置一番。那是一间昔日地主的青砖大屋,宽“11行瓦”约三米,长约十米,分隔为一大房一小厅,厅里置放米缸、糖缸、农具等,还有一张吃饭用的方桌和两张条凳,和普通农居无异。而房间却被我们布置得如同学生宿舍一般,除了床铺,还有用知青安家费买的两张写字台,在墙上贴着毛主席像,悬挂着毛主席诗词挂轴,我们还用红纸写了一张条幅,上书“中美之战看孩子们红心”。在屋门口,我们还贴了一幅对联,上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下联“看今朝,风景这边好”,横批“风华正茂”。而新建的大厨房就紧挨着大门。那时候,这间屋可说是园洲知青宿舍中的豪宅了,连公社革委会主任有一次来我们队看到了后也称赞说“广州化了”。(2007年,我们重返元洲时看到它至今还好好的存在着,而其他知青屋大多已消失或只剩下断垣残壁了。)

  大清早,李立文、王甲东、王泽深就来到我们的“豪宅”忙起来了,穗生够大只,挑满水缸水就非他莫属了,而其他同学就“磨刀霍霍向猪羊”,杀了两只大肥鹅,足足十三斤!我们还准备了七、八斤猪肉、牛肉和很多鲜鱼、蔬菜、斋料等。不一会,上南的吴敏芳姐弟、周坚刚、方琼君来了,新村队的陈倩娟、余美炼、郭可琪来了,在田头大队插队的高二丙班许玉霞、叶晓珍、梁焕玲和初二壬班陈小堡、雷秀晴、陈干英、林满萍也都陆续来了。高二乙和高二丙的女生好能干,一来就卷起袖子忙开了,你洗菜来我淘米,你切肉来我杀鸡。其中几位女生和李立文、钟立桓是主厨,几个男生就打下手,帮不上忙的就乐得到处逛逛,吃年果、闲聊天。一时间,我们豪宅的厨房,炊烟缭绕,阵阵欢笑,吸引了好些贫下中农好奇的眼光,他们还送来了很多蔬菜和油角、糖环、炒米饼,一位生产队长送来了一大盘花生焖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这里的农民对知青真的很好,远胜于当今的公仆!

  大家忙得不亦悦乎。在十二点半,大功告成了!上菜啦!餐桌是将拆下的床板搁在两张书桌上,再加上那张方桌,形成一张三米大长桌,我们还煞有介事地铺上了白色塑料布,俨如政府招待会!二十二位六中园洲知青围满了一桌,“够晒大阵仗”!有十二、三个菜式,每个菜式要分三碟摆上餐桌,偌大餐桌摆满了同学们的精心制作,丰盛极了!

  快乐的时刻到了!我们知青的春节盛宴开始了!首先,全体起立,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报到,大家满怀激情地同声高呼“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当然,一定也高呼了“祝副统帅永远健康!”)接着,男生举酒杯(当然,是以碗代杯!)女生举汤碗,向远在海南岛的六中战友致以节日的问候,祝他们新年快乐!(海南的同学们,我们在欢乐的时刻也没有忘记你们,我们的友情真是比海还深!)我们又互相碰杯,互贺新年。再接下来,不言而喻就是“牙都崛”——开始大吃大喝了!席间,碰碗声、欢笑声浑成一片,大家暂时忘记了世间的烦扰,暂时忘记了对前途的忧伤,尽情地享受着此时此刻欢聚一堂的欢乐,尽情地享受着同学战友的纯洁友谊,也尽情地享受着我们亲自料理的美味佳肴!大家真是好开心好开心!肚子吃饱了,肚子也笑疼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狼吞虎咽,吃饱了、笑够了,不顾桌上的杯盘狼藉,余兴节目要紧。一群人又来到了东江边开展爱国主义活动了。我们还弄来了艘小船,大家划到江中一个沙滩上,兴致勃勃地拍了好些照片。(照片已挂上此网,请见“张志成钟立桓造访园洲”)

  22位六中知青出席这次盛会,真不简单,可谓盛况空前!这种机会恐怕也就是仅有的这一次!据“知青统计局”统计,这次“私款消费”的宴席,东道主——高三乙园洲男生知青,耗资巨大,整整人民币 28 大元!而他们当年“面向黄土背朝天”地苦干加巧干一整天,每人得到的“剩余价值”也就是0.70元左右!为了友谊,为了大家的欢乐,他们视金钱如粪土!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陈穗生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了,深切地怀念他!

  殷切地期待着在11月15日老三届的聚会中,能和当年参加园洲知青春节盛会的各班同学见面,重温那美好的往事!

本文转自:广州六中老三届 林锡根(2009.8.23)




相关评论:

【钟立桓】评论时间:2009-9-14 22:32:06
林曦记性真好!是你生动的描述把我带回四十年前的岁月。那是蹉跎岁月,还是峥嵘岁月?不管如何,这都是一段值得怀念的岁月。

【林曦】
评论时间:2009-9-1 22:24:06
    许玉霞的记性也真好,居然还记得我们高三乙男生知青的这一首即兴歪诗!那次,我们到田头开会,串到你们的“连排别墅”,本想和你们好好侃大山,再混点好吃的,没想到你们的别墅大门虚掩,没有一人驻守,我们可比司马懿聪明多了,一眼就识破了你们的“空城计”!我们不客气了,按照最高指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翻出了你们珍藏多时的美味零食,饱餐一顿,留下那首歪诗后扬长而去!
    知青的岁月虽然很苦,但其中也还有很多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
    再过两小时就要去机场乘飞机回国了,1115这天再见!

【许玉霞】
评论时间:2009-9-1 14:58:23
    公社开社员大会也是知青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藉此机会进行“知青大串联”。记得一次在田头大队召开什么示范大会,高三乙的同学窜到我们的大本营,正遇上“无人灯独明”,于是偷吃了我们的炒米饼,据说还喝了烧焦的开水,最后留下一首篡改杜甫的诗:好饼知时节,当饥乃发现,随风潜入室,揩物(园洲话“拿东西”之意)细无声,……林曦再动动妙笔,自然又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吴节】
评论时间:2009-8-30 11:42:02
“不准知青回城过年!”——一个毫无人性的政策,却造就了园洲知青的一段浪漫佳话!
知青们患难中结成的友谊,在荒谬的决策之下显得更加珍贵和高尚。
知青同学的青春、友谊、患难与共、苦中作乐,不是用当今的价值观可以衡量的。
《园洲知青的第一个春节》让我看到了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林曦】
评论时间:2009-8-30 4:16:47
记忆中,在我们下乡插队前,社会上曾有过中、美要开战的舆论,北京的军干和高干子弟在街头上贴出了“中美之战见孩子们红心”之大标语。我们是抄袭的。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4 个回复

倒序浏览
莫问 ... LV.38 2016-4-9 15:55
沙发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珍贵的历史往事!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茉莉芬芳 LV.1+ 2016-4-9 15:59
板凳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知青",一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群体.应该有相当多有意思的故事.谢谢楼主的分亨.

小时候见过我父母结婚时知青们送的暖水壶.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电车男 ... 管理员 2016-4-9 16:03
地板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茉莉芬芳 发表于 2016-4-9 15:59
"知青",一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群体.应该有相当多有意思的故事.谢谢楼主的分亨.

小时候见过我父母结婚时 ...

现在还有?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茉莉芬芳 LV.1+ 2016-4-9 16:05
5#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搬了几次家,现在找不到了.小时候我奶奶还带我去广州知青家做客,可想而知那时知青和农民的情感是相当深厚的.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