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源 李源(1904-1928),又名梦福、梦九、梦龙、李昌、李泉,园洲镇李屋村人。幼年丧父母,家贫,少时为地主放牛,15岁随兄李桂森赴香港谋生。初当木匠徒工,后在香港亚洲皇后号轮船当海员。1921年(民国10年)秋加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2年1月,参加由苏兆征、林伟民等同志发动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陈郁、陈权一起带头开展正当的文娱活动,从而团结了一批追求光明的进步海员。
1925年6月,在周恩来、陈延年、苏兆征、邓中夏等同志领导下的省港大罢工爆发,李源回到广州参加了罢工。同年秋,经苏兆征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中共党支部书记、财政部缉私队指导员。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广州等地屠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工人,李源突围脱险。同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等领导工人举行暴动起义,李源任中共广东省委特派员、省委委员,并率领广州工人赤卫队参加震撼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避走香港,并出席了省委在香港召开的工作会议。1928年2月,李源被派至海南岛工作,主持召开了琼崖第二次党代会,作了政治报告,讨论了暴动、政权、土地分配、职工、士兵运动等五个主要工作,会议选举了李源同志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2月下旬返回香港,在省委机关工作,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并代理省委书记,不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同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李源同志在中共“六大”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28年秋,李源同志到粤东的潮汕、兴梅地区指导工作,临行前,他对爱人说:“你已身怀六甲,不能随行,如果我不幸牺牲了,往后生下或男或女,请你教育孩子长大以后为烈士报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到达粤东后,传达党的“六大”精神,深入联系群众,组织共产党员和革命力量开展革命斗争。秋末,李源在从丰顺往大埔途经三河坝渡口时不幸被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坚决保守党组织和游击队机密,最后,英勇就义,时年24岁。
莫公璧 莫公璧(1910-1938),博罗县园洲镇龙叫村人, 中共地下党员。其父莫景沂,从事革命,刚直廉正,治军治政有方,威望甚高,公璧秉承其父亲的优秀品德,自小聪颖,学习成绩优秀。13岁时考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学业进步,常常评论古今中外大事。15岁便考入大学预科,继而升入本科,攻读数学物理,主攻电学。喜欢文艺体育活动,学习之余,训练童子军,排演戏剧,宣传革命道理,群众深受影响。
1930年,莫公璧20岁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赴东北等地考察,足迹遍及全国,著有《考察记》一书。1933年秋,23岁的莫先生,被聘为东莞第三区区立石龙中学校长后,治校严谨,校风严肃,学生安心就学,工作成绩斐然,一改办学三年来的落后面貌,气象日新,学校升为县立中学。1934年夏,第一届毕业学生赴广州会考,取得无一落榜的佳绩。
1937年秋,日机轰炸石龙,伤及群众,莫校长以身作则,亲自率领众多学生进行救护伤员。石龙抗敌会救护团成立,民众及绅士一致推举莫校长担任主事。
此时,莫校长把石龙中学迁至土瓜圩、马嘶祠堂和榄园露天上课。1938年秋,日军进攻武汉,有直迫南粤,迫近石龙之势。此时,莫校长疏散家人到四会避居,自己独留石龙。10月17日,他与教务主任赖士尊,教员谭贤佳,率学生赴粤北抗战,途中遭遇敌机轰炸,不幸殉难,时年28岁。家中遗下丁氏夫人和年幼的二子三女。
石龙各界群众为纪念莫公璧对教育事业和抗日救国作出的贡献,于建国36周年的6月,在石龙人民公园建立“莫故校长公璧殉难纪念碑”,胡汉民题碑记以致纪念。
朱树德 朱树德(1931-1951.4),园洲镇上南村人。家居东莞市石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父曾是石龙警察局局长。
朱树德在石龙中学读书。1945年11月与龙中一批同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他待人和气、性格乐观,爱好蓝球运动。在军校期间,一边进军一边学习,从南宁,百色越贵洲,到云南,每天行军120-140里。
1950年5月,朱树德被提前分配到秦基伟任军长的15军当文化教员。同年10月,朝鲜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5军参加 抗美援朝。1951年3月,朝鲜战争第五战役第二阶段,15军驻守上甘岭,朱树德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战斗中,臀部被弹片击中致骨碎,血流不止,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20岁。 1959年,朱树德被确认为烈士。
冯加胜 冯加胜(1950-1979.2),博罗县园洲镇田头村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某部一营机枪连连长。服役期间,曾获营嘉奖2次,团嘉奖1次,荣立三等功2次,追记二等功1次。
1979年2月25日,冯加胜所在的148师接到广州军区前指命令,442团所属的机枪连随部队开赴广西板兰地区,与广西边防部队一团歼击越军338师460团这支所谓的精锐部队,以配合凉山方面部队作战。27日早晨7时整,我师向敌人发起了攻击,422团一营担任主攻,机枪连是配合二连主攻54号界碑左侧的无名高地。一营营长命令机枪连抽一个班支援二连,冯加胜连长带领七班勇士冲出战壕,冲向前沿阵地,把阵地上的战士重新组建好。冯连长叮嘱战士检查武器弹药,命令战士用衣服擦净机枪上的泥浆,架好机枪,狠狠地射击敌人,打退敌人的反扑。不料,一颗炮弹在冯连长身边爆炸,冯连长头部中弹,倒在血泊中,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冯加胜连长率领连队参加了6次战斗,重创越军2个营的兵力,击毙敌人649人,俘敌1人,缴获各种武器弹药一大批,圆满完成广州军区前指下达的战斗任务,有力地配合凉山战斗的胜利。冯加胜烈士把人生最美好而宝贵的年轻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他勇敢作战,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载入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资料来源:园洲镇镇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