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我们不会忘记,70多年前,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祖国河山时,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时,有多少华夏儿女勇敢地站起来,向侵略者发出怒吼。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血与火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战斗史诗。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他们有的游击于敌后战场,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的攻守在正面战场,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不曾退缩半步;有的从海外归国救亡,有的弃笔从戎扛起枪;有的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坚持到了抗战胜利的时刻。曾经,他们是热血澎湃的青壮年,将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伟大的反法西斯事业;而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去世,剩下的都是耄耋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如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选择向抗战老兵致敬!据统计,如今依然健在的惠州籍或久居惠州的抗战老兵有近200名。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列出了部分抗战老兵的故事和照片。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曾在抗日战争中挥洒青春和热血的伟大战士。 抗战老兵,请允许我们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您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和平的守望者。聆听您的故事,就是铭记历史的教训;记住您的功勋,就是捍卫人类的正义。 
熟悉淡澳地形 擅长伏击日军 姓名:苏伟诚 年龄:95岁 籍贯:大亚湾区 原属部队:东江纵队 在一场惨无人道的扫荡中,苏伟诚的二哥被日寇用扁担活活打死。心怀国恨家仇,正值青年的苏伟诚于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由于熟悉地形,又擅长设伏,苏伟诚被委以重任,由他作向导带领战友们在淡水、澳头一带伏击日军。在一场与3名日本军官和数十名日本兵的伏击战中,苏伟诚和战友们把装备精良的鬼子打得死伤惨重、仓皇而逃。“战士们都是下山的猛虎,我们的游击战让鬼子闻风丧胆。”即便是70多年后的今日,谈起昔日的战斗,苏伟诚仍然意气风发。抗日战争后,苏伟诚还参加了解放战争的济南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立下赫赫战功。 
中弹流血不止仍与敌人周旋 姓名:邹益泰 年龄:90岁 籍贯:惠城区 原属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独九旅) 1941年,16岁邹益泰投笔从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1942年,第二次惠博战斗打响。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长率部2000余人来犯,独九旅在惠州城外奋力迎击,邹益泰参加了战斗。一番激烈交火后,敌首联队长被一炮轰死,邹益泰与战友们击掌称快。1945年,邹益泰随部队在粤北和粤赣边界构筑工事,阻击日军进犯。在一场战斗中,邹益泰不幸被流弹击中腹部,子弹穿过肚皮,血流不止。为了不拖累部队撤退,他毅然忍着伤痛离队,独自在山林中与敌人周旋。而今,他肚皮上还留有明显的疤痕。“这是战争留给我的记忆。” 
智勇送情报 从未失过手 姓名:廖志华 年龄:84岁 籍贯:博罗县 原属部队:东江纵队 日本鬼子第一次进村烧杀抢掠时,廖志华只有7岁。日寇的暴行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也让他从小立志驱日寇保家乡。1944年,年仅13岁的廖志华加入东江纵队,负责通信和情报工作。小小年纪的他,与日伪军斗智斗勇,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份份宝贵的情报送出去。有一次,廖志华在送情报的路上遇到日军和汉奸巡查。他被日军抓住胸口扯来扯去,盘问是不是游击队员。廖志华靠着迥异于其年龄的沉着、冷静,硬是装成放牛娃,终于骗过了敌军的搜查,而那份事关生死的情报就藏在他的帽子里。“送情报,我从来没有失手过。” 
殊死抵抗保住战略要地 姓名:张泽 年龄:96岁 籍贯:惠城区 原属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二十旅 抗日战争爆发后,19岁的张泽还是一名学生。他毅然走出校园,与其他爱国志士发动惠州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得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战区挺进纵队东江指挥所主任香翰屏的赏识。 1942年春,张泽进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二十旅,在第一团第一营二连任排长,驻防广东潮安、潮阳外围一带山地,与盘踞在县城的日寇相对峙。张泽的第二排驻扎的山头命名为184高地。由于叛徒出卖,一天晚上,1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汹汹而来。为了保住战略要地,张泽决定以一排之力,力拒敌军。山炮、迫击炮、催泪弹、毒气弹,偷袭、强攻……面对敌人凶狠的进攻,张泽和战士们殊死抵抗两天,终因寡不敌众,除张泽重伤昏迷外,其余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但他们的抵抗为旅部赢得了宝贵的部署时间,粉碎了日寇乘虚而入的阴谋。 
激战6小时迫敌军撤退 姓名:梁奋 年龄:94岁 籍贯:阳江 原属部队:珠江纵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少年梁奋就积极投身敌后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他加入珠江纵队,在中山、顺德、番禺一带与日寇作战。同年,梁奋跟随部队驻扎在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与日军遭遇,一番激战后,虽然击退了敌人,但梁奋的战友——— 刚刚替换他站岗的班长却不幸中弹牺牲,这让梁奋至今悲痛不已。 1945年,梁奋所在部队接到通知,日、伪军将对番禺等地进行大扫荡,他被派往番禺石壁村保护村民。战斗中,梁奋和战友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敌人,忍着饥渴,采用“拉锯战”方式与敌人激战6个多小时,终于迫使敌军撤退。“保住了身后的老百姓,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事情。” 
图片由惠城区党史研究室提供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潘高耸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钟畅新 李松权 李燕文 潘高耸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