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街道驻点联系干部在涵洞现场了解情况 刘光明宝摄
每周三是惠州全市统一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日。12月3日一大早,博罗县园洲镇佛岭村驻点组的6名成员就来到了村里,驻点组组长是园洲镇副镇长梁炎光。驻点组兵分几路开展驻点工作,1名成员在村委会接待群众的来访,另外几位成员分别到不同的村小组,到村民家里走访,听取意见。 实际上,从11月26日开始,惠州就全面铺开了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基层干部工作的新常态。 乡镇领导干部到村(社区)驻点,如何开展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收集到哪些意见和建议?解决了哪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3日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惠州两个较大的镇(街道)——博罗园洲镇和仲恺陈江街道的两个村(佛岭村和陈江村),随访乡镇干部的驻点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罗锐 刘光明宝
镜头一
村民争吵多日的违建拆掉了
地点:博罗园洲镇佛岭村
上午9时许,村民黄女士情绪激动地来到佛岭村委会反映,她家门口有一条小路,另一户村民在自家房屋后面砌了一堵石墙,部分石墙刚好位于小路路口处,导致路口变窄,车辆出入难以转弯。黄女士因为这件事跟那户村民已经吵了几天。 黄女士激动地说,“我自己动手把这堵墙拆了”。梁炎光一听,担心黄女士自己去拆会导致矛盾升级,连忙跟她说:“驻点的镇干部会到现场帮忙协调解决这一问题。” 几位驻点成员和村干部、村小组干部一起来到现场,只见那堵石墙确实影响出入。砌石墙那户村民家中的草女士正在现场,梁炎光等人了解情况后,劝说草女士拆掉石墙,但情绪激动的草女士声称那个地方是她家的,不愿拆。 草女士也向镇村干部反映,自己邻居家正在盖房子,门口浇灌的水泥板也影响到了她家出入。自家砌的石墙影响到他人出入,没想到自家出入也受他人的影响。抓住这一点,梁炎光给她继续讲道理,并且给她开“条件”:如果她拆掉一部分石墙,将会协调其邻居弄掉一部分水泥板。 驻点干部轮番给草女士做工作,特别是跟她讲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相关的证明,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这堵墙就是违章建筑。”最终,草女士同意拆掉一部分石墙,梁炎光等镇村干部亲自动手拆了,同时协调草女士的邻居同意拆掉部分水泥板。 颇费一番功夫,终于把这件事情处理好了。梁炎光感慨道:“虽然事情不大,但事关不同村民的利益,处理起来也不容易啊。”看到问题解决了,黄女士高兴地说:多亏镇村干部下来协调帮忙,这一“烦心事”终于解决了。 处理好了这单“违建”,以后村里出现类似的“违建”怎么处理?梁炎光跟村小组干部说,借鉴其他村小组的做法,村小组需要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按照“村规民约”来处理,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 解决完这单村民纠纷,驻点干部马不停蹄地继续到村民家里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每到一户村民家中,驻点干部均会送上写有驻点干部和村干部手机号码的联系卡,同时对于村民反映情况进行记录存档。 “阿叔您好,我们是镇里来的驻点干部,这是我们的联系卡,想听听您对村里发展的意见或建议,或者有什么困难需要反映。”在村民黄陈亮家中,驻点干部朱燕有与黄陈亮聊起家常。黄陈亮反映村里有时会闻到工厂排放的异味,希望能去调查处理。朱燕有说,这一问题也有村民反映过,走访多户村民,有的村民反映没听过,他们将继续了解情况。 梁炎光说,每周三上午为固定驻点时间,驻点干部将利用这一时间走访佛岭村所有村民家,有些村民家中白天没有人在,他们将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去走访。 “没想到镇里的领导也到家里来做客,干部与群众的心更近了。”村民黄福球说。梁炎光说,通过开展驻点工作,收集社情民意,帮忙协调解决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对于年轻的驻点干部叶健聪来说,到基层实地去解决问题,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村干部欢迎镇干部的到来,佛岭村党支部副书记黄锦培说,镇干部来驻点,一些问题获得了更好的解决。
镜头二
现场敲定淹水涵洞改造方案
地点:仲恺陈江街道陈江村
陈江是惠州GDP最高的一个街道,按照统一部署,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采取“1+1+N”的模式全面展开驻点工作,即每个村或社区有一个驻点团队、一个辅助团队和若干直接联系村小组的党员干部。 3日上午,陈江街道办副主任陈展寰和20多名党员干部先在陈江村委会开了个几分钟的小会,这是他们驻点联系的行政村。陈展寰要求大家深入下去,方法要灵活机动,不能太死板。与此同时,大家领到了致群众的一封信和干部团队联系卡,这些资料将在党员干部和群众面谈时分发出去,解释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目的,并附有干部的姓名和电话。 随后,各村小组的负责人或村民陆续来反映问题,工作人员在一旁详细记录各人反映的情况。陈江村黄沙村小组长骆建强反映,村小组唯一的一条出路要经过一个涵洞,下雨时路面经常被淹,出行很不方便,而且很危险。“村里又没有什么钱,街道能不能在这里修一座桥,解决这个问题?”说到这里,他一脸愁容望着陈展寰。 据了解,黄沙小组是陈江街道最偏远的小组之一,身处大山之中,没有什么产业,现有200余村民,青壮年多半外出打工,剩下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 听完后,陈展寰接过话茬问涵洞的详细情况。“它的跨度有多长?宽几米?”“这种情况有多久了?一直都是从这里过?”和几个部门负责人商量后,他语速加快地说:“老百姓出入不方便,又是偏远地方,村里又没钱,我们要赶快解决”。陈展寰叮嘱规划部门负责人一周内做出预算来,走个程序建一座桥,并要求马上到现场去了解实情。 10时许,一行人驱车20分钟来到现场。这是一个丁字路口,两条路的连接处正是涵洞所在地,由于刚刚下过雨,涵洞上方的路面出现两个大水坑,车辆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驶过,溅起一阵水花。从路的侧面看去,涵洞正在排水,水流潺潺。“从这里进去就是黄沙了,你看,这样的路哪里能走?雨再大一点,路面就淹了!”村民们诉苦。 驻点联系的几名党员干部围着涵洞上下看了几圈,又与同去的工程师商量了一阵,商量的结果是可行。工程师在路边比划着说,为了方便村民在施工期间正常进出,要先在旁边建一条便道,再到涵洞上方修一座拱桥,大概6米乘以4米的规模,这样雨水再大也可以从桥拱下流过,而不会漫到路面上。 听到这些话,村民连连说“这样好,以后出来也方便了”,眉头也舒展开来了。陈展寰听完把粘满泥巴的鞋子在地上蹭了蹭,要工程师一周左右的时间把工程图纸和预算做出来,“尽快把路修好”。 陈展寰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陈江街道的领导干部以往就已经采取了对点联系的形式,各个行政村都有相应的街道领导来联系。以前到村里走门窜户也是常有的,但时间不固定,如今按照统一的要求至少每周三要有半天驻点联系群众,工作内容没有太大变化,但要求更高了,和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 与此同时,陈江街道还制作了党员干部进村驻点联系卡,上面有联系人的姓名、职务、电话等信息。这些联系卡很快将张贴在各行政村和村小组的公示栏,方便群众联系。 转自:惠州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