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0:52

920年前的9月26日,苏轼先生从泊头上岸!(现在的园洲镇九潭)

2014年9月26日,是苏轼先生从泊头上岸的920周年纪念日。
920年前的9月26日,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带着落魄的身影,从园洲泊头的一个小码头上岸了。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0:58

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查阅了一些资料。试图还原苏先生在这几天的行踪。
1094年,9月12日,苏东坡在来惠途中,遇隐者石汝励。“话罗浮之胜”(《题寿圣寺》,于是在进入惠州境内时,就顺道游览了罗浮山。
9月26日,据东坡《题罗浮》所叙,他们一行坐船来到泊头镇(属博罗县)。
9月27日早上,东坡与儿子苏过等3人坐轿子走了15里至罗浮山,入延祥、宝积寺,饮卓锡泉,至长寿、冲虚观,观丹灶、朝斗坛,坐遗履轩,与进士许毅会晤、饮酒。既醉,还宿宝积寺中阁。
9月28日晨,返泊头,憩花光寺。此游虽只一天,但作有七古《游罗浮一首示儿子过》和七篇笔记。
10月2日,来到惠州贬所。写下七律《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07

2014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泊头村。
当然,现在的泊头村不是古代的泊头。
民国《博罗县志》载:“泊头圩距山(罗浮山)十五里,即宋泊头镇。广惠二郡舟楫及自陆至者皆泊此。”泊头镇原名槎溪镇。而槎溪古河道(也称槎水)大致是现在义合南边鱼塘。
“广惠二郡舟楫及自陆至者皆泊此”这句话说明,在宋朝的时候,泊头是从水路到陆路,一个重要的折点。据当地人介绍,南面看到的房子和草地,以前是一片河流。


leo_lixp 发表于 2014-9-24 21:09

这贴好,要顶。
顺便打听一下:苏东坡报的是,哪个旅行社的团啊?想下次也去报。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14

泊头镇原名槎溪镇,早在北宋以前已形成圩市。明代泊头圩已有7000多人居住。这是博罗较早有史志记载的圩市,而槎溪古河道(也称槎水)大致是义合南边鱼塘。而能证明这个称谓的一座门楼还在。“灵钟槎水” 的 槎水指的是槎溪古河道 。灵钟,我的推测是镇住这里的水,求的风调雨顺。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23

这间具有防御功能的小楼在相当长的的时间,是作为一条村子站岗放哨的制高点。
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河道的情况,还有盗贼的动静。
时至今日,那横眉的四个大字,才有历史的作用。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26

1953年因筑河堤,河水被分段堵截而成为段段湖凼。后来大力发展鱼业,河流就顺势变成了现在的鱼塘,有的现在甚至填埋后用来了建餐厅。这幅照片所在的地方,在1953年前,都是一片河道。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28

沧海变桑田就是这样发生了


leo_lixp 发表于 2014-9-24 21:32

这建筑,没保护好。可惜。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34

当时苏东坡舣舟登录的泊头古码头,据县志记载,1990年仍保留有数石级、小码头和一棵茂盛苍劲的古榕,而古码头的附近也曾挖出明代的木条和砖石,说明码头最迟也使用至明代。


我来到这里,看到这些绿葱葱的草地,遥想920年的河道。
苏轼三人的小舟是否就从这里靠岸呢?
当地人回忆,远处门楼在几十年前,就是一个小码头。上岸,从门楼进村。




这些遗留在草丛里的石头,是否明代的石块呢?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39

从门楼里面往外望,
一片翠绿。那在宋朝,就是一片水茫茫。
苏轼,就这样,摇着小舟,慢慢靠近。
仿佛听到村里有人喊:有客到,迎接苏大学士!


西门相公 发表于 2014-9-24 21:40

历史匆匆过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45

苏轼的船靠岸了。
手着提长衣,跨过船舷,一步一步踏进村子的门楼。当然,现在看到的门楼一定不是宋朝的门楼了,门楼可以重建,但这里作为河道的码头一直都不变。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52

上了码头进了门楼
沿着石阶一步一步走进村子
这仅存的几个石阶,是否迎接过苏先生的到来呢?

子善 发表于 2014-9-24 21:56

苏先生回头看看外面苍茫的水道
想想自己的遭遇
是否长长叹了口气呢
还是想着准备上罗浮山,会心地笑了呢?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920年前的9月26日,苏轼先生从泊头上岸!(现在的园洲镇九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