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年俗做会充满民间智慧
做会,有人将其定义为东江流域的特色民俗文化之一。这样的定义是否准确?没有一次像样的调查,笔者不敢胡说。然而,做会,在博罗农村不少地方都有,却是不争的事实。正月里,朋友见面,相互邀约到彼此的农村亲戚家参加会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品尝地道的农家菜,好好地乐乎乐乎一番的情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那什么是做会呢?原来,在旧时代,大过年的,亲戚与亲戚之间,免不了都得互相走动一下,联络一下感情。正所谓,老写的“親”字,右边少不了一个“见”字。再亲的亲人,长年累月不照面,亲从何来?可如果亲戚们都是隔三岔五来的“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主人疲于应付倒在其次,关键是难免厚此薄彼。譬如大姐来了,杀的是5斤重的公鸡,二姐来了,端上桌的却是6斤重的鹅。大舅父来了,喝的是黄精酒,大姑丈来了,则只用金樱子酒对付……这里面的弯弯绕,尽管嘴上不说,搞不好就会成为心里面的疙瘩,严重影响和谐。怎么办呢?聪明的博罗先人,深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道理,在正月里,每个不同的村庄,定下不同的日子做会。就博罗城郊而言,黎村为正月十三,虾塱与百足岭为正月十五,对面水翠美园为正月二十五……
做会的那天,各家各户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到自己家中聚会餐饮,客人多的还得设流水席,吃完一批再一批。可以想象,这一天主人家有多忙。男主人泡上好茶,频频招呼客人的到来,女主人则在厨房和客厅之间来回忙碌,帮忙做饭端菜。每一轮宴席开始,依例都鞭炮齐鸣。宴席上佳肴丰盛,除了常见的鸡、鱼、酿豆腐、菜干汤等,还有主人自家制作的特色菜肴,比如咸菜焖猪肉、白斩鸡、芋头扣肉等。猪肉、鸡肉、鹅肉、鸭肉都被切得很大一块,原汁原味,有些还用大盆盛着,满满一盆。菜式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而最令人心暖的是,主人家的每位成员都是笑容满面,因为,作为客人,你不是在叨扰他,而是赏他面子。客人来得越多,说明这家人越有人缘,在社会上越吃得开。
除了“打歼灭战”的意义之外,同一条村的出嫁女,可以借此机会叙叙友情,在女伴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夫君;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亲戚,也可以交流一下拼搏的体会;平日里有点嫌隙的朋友,端杯送盏间也一笑泯恩仇;特别是那些看对了眼的年轻男女,说不定就成了阿诗玛与阿黑哥……
本文转自:南都网 http://epaper.oeeee.com/J/html/2014-02/12/content_2019115.htm
下图片由园洲社区网友 Marco 提供
做一次怕两次。 讲真一句,我不喜欢这样的习俗,滚死人的 做会很热闹的:):):):):):) 我那里取消了,有点可惜! 我那里取消了,有点可惜! 我那里取消了,有点可惜! 我那里取消了,有点可惜 伊娜丽人 发表于 2014-2-13 00:16
我那里取消了,有点可惜
你连发4次 真好!!
听说以前几乎每条村每年都做会,现在越来越少了。 逐渐减淡 园洲很多都取消了,在龙溪还是基本上每条村都有。 其实做会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比过年还热闹 取消真有点可惜 这地方是银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