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听下乡园洲的知青奶奶讲40余年来的故事》</font></strong></p>发表时间:2007-12-29 14:42:00<p>摘自: 惠州新闻网 <a href="http://www.hznews.com/xw/shxw/200712/t20071229_100304.html">http://www.hznews.com/xw/shxw/200712/t20071229_100304.html</a></p><p><font face="楷体_GB2312">200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高指示”发布40周年,也是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40周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同志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到1978年,下乡知青开始陆续回城。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知青就留在了农村,在惠州也还有一批留乡知青。</font></p><p style="MARGIN: 0px;"><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现在已是爷爷奶奶级的年纪。那么,现在他们过得怎样?他们是否后悔他们的选择?在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40周年前夕,记者走访部分留乡知青,意外地了解到,他们并没有为留在农村而难过,他们很多人都说,留下来和回城都是同样正确的选择。</font></p><p style="MARGIN: 0px;"><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p style="MARGIN: 0px;"><strong>1往事</strong></p><p style="MARGIN: 0px;"><strong></strong></p><p style="MARGIN: 0px;"><strong> 忆往昔峥嵘岁月</strong></p><p style="MARGIN: 0px;"></p><p style="MARGIN: 0px;"> 记者12月19日到25日几次来到博罗县镇园洲梁屋白耀前村和岗头村,郭丽卿、沈满汉等几名留乡知青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刚到博罗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小伙子,现在,他们都已经是60岁左右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知青下乡的岁月,几位老人感慨颇多。</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下 乡</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想在乡下锻炼几年就回城</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几位知青早在1964年就来到了博罗园洲。他们下乡的原因很简单,起初仅仅是为解决就业问题。</p><p style="MARGIN: 0px;"><br/> 留乡知青梁翠莲,1948年出生在广东阳江,3岁时随父亲到了广州生活。8姊妹中梁翠莲排行第二,家庭经济并不很好,小学毕业之后,懂事的梁翠莲就没有继续上学,但因为年纪小,根本找不到工作。当时广州组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锻炼,并说3年之后就可以回城安排工作,梁翠莲毫不犹豫地瞒着父亲报了名。1964年,16岁的梁翠莲就来到博罗园洲。</p><p style="MARGIN: 0px;"><br/> 郭丽卿和另外两个姐妹也是1964年到园洲的,在来之前,觉得到农村锻炼非常光荣,3个好姐妹特意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留念,相片上的3姐妹看起来非常高兴。3个人到了农村才知道日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过。</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劳 动</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守大坝,用蛇皮袋裹在身上睡觉</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说起刚到农村干农活的时候,郭丽卿说:“到农村,那辛苦真是没法说,以前想都没有想过。”</p><p style="MARGIN: 0px;"><br/> 郭丽卿是1964年10月份到的园洲的,到园洲不久,就开始兴修水利。刚从城里来的十几岁的郭丽卿因为在来的女知青中力气算比较大的,就被派去修大坝。白天,郭丽卿和当地农民一起要挑土加固大坝,晚上,就睡在大坝上守堤。白天挑了一天土累了,郭丽卿总是能倒头就睡,但大坝上蚊子多,不时将郭丽卿从睡梦中咬醒,让她非常疲劳。后来郭丽卿想了一个办法,她用大坝上用来装泥土的蛇皮袋裹在身上,郭丽卿说:“手上、脚上、头上全被蛇皮袋包住,跟死人没什么区别。”从1964年到1974年,几乎每年郭丽卿都要去修大坝。因为表现优秀,1965年郭丽卿还到博罗县参加了先进知青表彰大会。郭丽卿说,受到表彰,她觉得苦点累点也值得。</p><p style="MARGIN: 0px;"><br/> 梁翠莲力气小,根本挑不动土,就被安排去放牛。虽然放牛比较轻松,但工分也很低,一天只能拿到4分,折合1角多钱,日子过得很是艰难。</p><p style="MARGIN: 0px;"><br/> 虽说放牛,但对于从来没有做过农活的知青来说,也并不容易。当时有一个知青放牛,牛要过河,知青不知道如何才能阻止牛不要过去,为了不让牛下到河里,就把牛绳死攥在手上不松,结果牛把这名知青也一起拖进了河里,知青不会游泳,竟被活活淹死了。大家为此伤心了很长时间。</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情 感</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搭伙吃饭吃来一个家</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嘿嘿,我老婆是我吃饭吃出来的。”沈满汉想起自己的情感经历,似乎有点得意也有点害羞。</p><p style="MARGIN: 0px;"><br/> 刚到园洲,沈满汉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当时知青要自己做饭吃,沈满汉一来自己不会煮,二来要劳动也没有时间,就找了当地一个农民家搭伙吃饭。当时沈满汉是初中文化,人长得高大帅气,为人温文尔雅,在当时来说属于有文凭又有人品的那种,是不少女孩的追求对象。但沈满汉认为自己一定会回城,所以根本没有想到会在这里找到归宿。可是3年过去了,6年过去了,回城的事情似乎遥遥无期,而且当时有传言说要他们一辈子扎根在农村。沈满汉觉得回城无望,慢慢把心安定下来,决定在园洲安个家。回过头来想,沈满汉觉得自己搭伙吃饭的一家人非常善良,于是,就与搭伙吃饭的农民家的三女儿处上了对象,并于1972年结婚了,虽然两人的恋爱过程不算浪漫,但互相知根知底,婚后两人相处还是挺融洽。</p><p style="MARGIN: 0px;"><br/> 张瑞强的情况和沈满汉差不多。张瑞强到园洲才16岁,个子不高,但非常勤劳,他在村里一个党员家搭伙吃饭,他后来的岳父看中了这个个子不高但精干的小伙子,亲自到党员家问张瑞强的人品如何,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托人说媒,就这样促成了一段婚事。1973年,张瑞强也和当地青年结婚了。</p><p style="MARGIN: 0px;"><br/> 相对男知青来说,嫁给当地人的女知青更多。当时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的姑娘们除了做工还是做工。女知青们虽然也要做工,但她们见过外面的世界,思想更加开通。郭丽卿说,当时她们没有什么好玩的,做完工回到家,几个知青拿着锅碗瓢盆做乐器,一边敲一边唱歌,热热闹闹,非常有趣。所以,梁翠莲、郭丽卿都成为当地几个条件不错的小伙子追求的对象,知道回城无望的她们感觉对方人不错,也就接受了追求,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娘。</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回 城</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家和前途,都难舍弃</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就在他们认为回城无望,纷纷在农村成家落户之后,却于1975年开始安排知青大规模回城。这对一心盼着回城的知青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对已经成家的知青来说,却出现了两难选择。</p><p style="MARGIN: 0px;"><br/> 当时得知能够回城,知青都积极准备回去,大部分单身的知青都顺利回城并找到了工作。沈满汉等几位已经成家的知青也一样,准备回去。但他们回去可以安排工作,他们的爱人却没有工作安排。夫妻相隔两地的问题很难解决。1966年下乡的谭婉娥在1971年嫁给了当地一个比自己大5岁的农民,得知能够回城,受不了农村繁重体力劳动的谭婉娥立即写了申请,要求回城。谭婉娥说:“当时丈夫孩子我都没有想,就想着我一定要回去。”那时,的确出现了很多知青为了回城而和农村爱人离婚的案例。</p><p style="MARGIN: 0px;"><br/> 郭丽卿因为已经结婚而没有办法回城,她说,当她带着孩子回广州时,发现自己离城市的生活越来越远,回来的路上,怎么都忍不住流泪。</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发 展</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在农村,一样风生水起</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在知青回城高潮过去之后,留在农村的知青也开始筹划着以后的日子。</p><p style="MARGIN: 0px;"><br/> 沈满汉是初中毕业生,在当时算是文凭较高的知识分子。所以,1975年园洲镇招小学老师的时候,沈满汉顺利成为一名民办小学老师。到学校后,沈满汉又到博罗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取得了中专文凭。1997年,50岁的沈满汉还通过考试,正式转为公办教师。</p><p style="MARGIN: 0px;"><br/> 郭丽卿也不甘落后,在物质匮乏的时候,她在梁屋白耀前村开了经销店,后来又做了8年村妇女主任。谭婉娥则说什么也不甘心只闷头做农活,1989年,就在九潭上建起一幢房子,经营起饮食业。<br/>结婚第一年年底,她的婆婆把25元钱给她,说是全家一年收入的节余时,郭丽卿只想哭,她说,那点钱,她不知道花到哪里好。 </p><p style="MARGIN: 0px;"><br/> 为了改善家庭经济,郭丽卿非常努力。为了把经销店搞好,郭丽卿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当时进货要到东莞石龙,但因为交通不便,她只能骑着自行车去进货。有一次下雨,骑自行车路上太滑,货又要得比较急,她只好走路去,结果背着一大袋子货物回来,还要护好货物不要淋到雨,等她回到家,货物倒是保护得比较好,但她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而且累得动都动不了。</p><p style="MARGIN: 0px;"><br/> 后来郭丽卿又在经销店里开了一个小吃店,卖早餐。一个人要带孩子,要经营经销店,还要做早餐,郭丽卿常常从早上忙到深夜。</p><p style="MARGIN: 0px;"></p><p style="MARGIN: 0px;"><strong>2现在</strong></p><p style="MARGIN: 0px;"><strong></strong></p><p style="MARGIN: 0px;"><strong> 不后悔留在农村</strong></p><p style="MARGIN: 0px;"></p><p style="MARGIN: 0px;"> “现在看起来,还是不回城的好,现在我们的日子比回城的知青日子不会差到哪里去。”虽然经历酸甜苦辣,但出乎意料的是,现在见到留乡知青时,他们都说不后悔留在农村。</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生活富足,不愿回城</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谭婉娥在镇上建了一幢房子,去年,谭婉娥的儿子将房子重新装修,开了一个很大的茶庄。现在她的3个小孩都很有出息,各自有了一番事业,她还参加了当地的粤剧社,吹拉弹唱样样都行。郭丽卿的孩子全部到外地工作,她就负责在家带孙子外孙,有时间,就到镇上公园跳跳舞,其乐融融。</p><p style="MARGIN: 0px;"><br/> “现在我都不习惯回城了,城里太挤,生活很辛苦。在农村的日子很自由,没有什么压力,即使没什么钱都好,起码住的房子更大,空气更好。”沈满汉这样说。他的兄弟姐妹现在都在广州、香港,但他每次去广州,最多住一个晚上就回来,因为他受不了城市的那种挤,而且到处显得灰蒙蒙的。曾经是城市的知识青年,现在和城市已经格格不入了。</p><p style="MARGIN: 0px;"><br/> 前几年,几个知青从四面八方回到当年下乡的园洲,大家见面互相了解情况后,留乡知青丝毫没有产生自卑感,反而觉得留在农村的选择是对的。虽说回城知青目前生活也不错,但在城市生活,经受着更大压力,特别是住房,几乎都没有农村的住房那么宽敞。</p><p style="MARGIN: 0px;"><br/><strong> 知青父母更愿意到农村生活</strong></p><p style="MARGIN: 0px;"><br/> 不止他们不愿意回到城市,就是他们的父母,也更愿意来到农村和他们一起居住。</p><p style="MARGIN: 0px;"><br/> 25日,记者来到张瑞强家,现在看到张瑞强,已经很难看出他知青的影子,而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他90岁的母亲正站在屋前和邻居聊天,老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一点不像90岁的老人。</p><p style="MARGIN: 0px;"><br/> 张瑞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已经成家。两个儿子结婚时一起建了一幢2层的楼房,显得漂亮气派。现在两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家里只有张瑞强夫妻俩和老母亲。张瑞强说,实际上,留在城里的兄弟姐妹生活也还不错,但母亲觉得农村空气好,住的房子也大,生活更舒服,所以一直和他一起住,现在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还非常健壮,而且经常一个人跑到邻居家去聊天。沈满汉的父亲也不愿意居住在城市,很早就到园洲和沈满汉一起住,直到去世。</p><p style="MARGIN: 0px;"><br/> 很多留乡知青都说,虽然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日子,但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他们甚至有些庆幸当初没有回城。不过,有些知青说,他们就觉得在农村老了没有保障,如果他们能有社保等养老保障,那就更加无忧无虑了。 </p><p style="MARGIN: 0px;"></p><p style="MARGIN: 0px;">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李亚平<br/></p><p style="MARGIN: 0px;">摘自: 惠州新闻网 <a href="http://www.hznews.com/xw/shxw/200712/t20071229_100304.html">http://www.hznews.com/xw/shxw/200712/t20071229_100304.html</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22:34: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