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场邹氏醒狮,又称铁场邹氏舞狮,源于清朝年间的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邹屋,是基于传统南狮的一种民间技艺。清朝期间,邹氏族人邹庭章(国华)中武举进士,在村中开办武馆,传授武术。邹屋村武术以套路多、技艺高而名誉四方,为更好地发扬这种武术,邹屋村人通过舞麒麟的形式进行展示及表演。为适合时代更新,融入时尚文化,1999年,邹氏族人将百年历史的舞麒麟创建为铁场邹氏醒狮。2019年,铁场邹氏醒狮入选博罗县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开光点睛”是醒狮重要的仪式,先用柚子叶、黄皮树叶蘸水,扫过狮头和狮身,以作辟邪,再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被点睛的狮子此时会生龙活虎,象征着避开邪恶,吉祥如意,生活或者生意都蒸蒸日上。
"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
与传统舞狮一样,铁场邹氏醒狮,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利用二人间的配合,在动静变化中糅合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表现了狮子的勇猛坚韧、活泼好动等习性。
铁场邹氏醒狮文化与民间武术一脉相承,它以‘罗浮邹家拳’为基础,将拳术融入到醒狮表演中,通过舞狮振奋精神,驱除晦气,辞旧迎新。铁场邹氏醒狮,既有自己的醒狮风格,强调狮子的威猛,又博采众家之长,将狮醒表演到极致。从醒狮到睡狮,有着完整的套路,特别是狮子出山、腾跃、跌扑、翻滚、直立、走梅花桩、跳台角等动作对撑狮子头和摆尾二人的体力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
醒狮梅花桩表演是舞狮演难度最高,也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梅花桩共有20多桩,分为6个组合,每个组合为4米长,桩的高度最低为1.5米,最高为3米。狮跃梅花桩表演是醒表演险象环生的压轴戏,无论是观赏性还是精彩程度都是多狮艺表演中难度最高的,需要极高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稍有失误表演者就会从几米高的桩上掉下来,为此要表演好此节目两人必须配合默契,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能上桩表演。
邹日全,现任惠州市龙狮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舞龙舞狮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员,汕尾市龙狮运动协会第一顾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热爱传承武术和舞狮文化,秉着吃苦耐劳和探索精神,将武术思想与舞狮表演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具有邹屋村特色的醒狮表演技艺。1999年,铁场村邀请东莞厚街白濠村的舞狮师傅到村中传授狮艺,得此良机,邹日全及村中习武前辈认真学习和探索,将邹氏武术和舞麒麟和现代舞狮融合在一起,并组建邹氏南拳醒狮队。 “墙上的这些照片、字画和锦旗都是邹氏南拳醒狮队发展的见证。”邹日全笑着说到:“在父辈的熏陶下,我从小对武术和狮艺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看长辈舞狮的时候,我可以看一整天。作为铁场邹氏醒狮传承人,我希望能将铁场邹氏醒狮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醒狮文化,加入邹氏南拳醒狮队,传承铁场邹氏醒狮。” 据了解,铁场邹氏醒狮现存地点主要为铁场邹屋村文武艺苑,村民练习地点为邹屋祠堂,邹氏醒狮队人数约有20多人,全部为邹屋村人。狮头、鼓、锣、钹等乐器齐全。 获奖情况:2000年,参加博罗县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获得特等奖;2001年,参加惠州市文艺晚会获得第一名;2008年,博罗县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第二名。
醒狮文化传承人:邹展杰
新一代铁场邹氏醒狮传承人邹展杰,现在是恒丰小学一名体育老师,为了更好地传承醒狮文化,他通过“龙狮进校园”的形式,在学校申请开设舞狮社团,促进龙狮运动在校园中活态传承,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比赛,荣获“2022年全国青少年龙狮锦标赛第三名” 、“2023年全国龙狮大联动 “龙腾狮跃”贺新春二等奖”等荣誉,并于2023年参加石湾镇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文艺汇演。
邹展杰表示,作为邹氏醒狮传承人,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醒狮文化,将醒狮文化宣传出去,走向各地。
铁场邹氏醒狮是铁场村一种极具表演艺术价值的民间技艺,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特别是在新年、元宵等特别的日子,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人们通过舞狮祈求平安吉祥,时至今日,这些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仍然广受人们的喜爱。
铁场邹氏舞狮不单单是一种技艺表演,它更是邹屋习武人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传承。邹氏舞狮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能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起着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前进向上的作用。时至今日,醒狮不只是一项民俗活动,更象征着不屈雄健的民族精神。
特别鸣谢 铁场邹氏醒狮队: 邹日全、邹展杰石湾镇恒丰学校教师: 邹展杰、卓佳威石湾镇恒丰学校龙狮队学生: 骆宇晨、钟德昌、林妙汐、陈浩宇、邓金满、黎殷荣、吴子朗、徐梓峰、林妙欣、程泉、吴振炜、肖力诚、肖玺耒、姚钧耀
来源:今日石湾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