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杂谈]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明明德 于 2011-3-4 16:54 编辑

        今天看了一篇帖子《昔日的‘’围海造田‘’渐渐被遗忘。》,突然间真的很有感触:有些东西当她还在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在乎;当随时间波流逐渐消弭于眼前,原来才发现,曾经当下的她,却曾是如此的美!

        “村落记录”,一直以来,本着就是“发掘我们当下还没有迷失的‘故事’,尚且让我们能在喧嚣的年代在心灵深处能够找到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小憩的处所”的宗旨,但是,似乎大家一直以来对这个都不“感冒”,为此,在很多很多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感觉,到底还要将什么“元素”加进来,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大家的眼球?

        看了那篇帖子之后,我发现:原来最好的“元素”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当突然间有了那种想去“深挖”的感觉了,自然就会很认真地去品味,不需要过多乏陈的“鼓动”,或许这就是文化魅力的所在。

        就像村里的故事一样,一直都需要有人记得,仿佛老祖宗总会留下几根苗儿,让每个村里总有那么几个老头喜欢给那么一群天真浪漫的喜欢听“吟吟嗔嗔”的小孩讲他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那一代的故事,正有这样的传统,让那很遥远很遥远的故事一直能够靠着这样的方式来传承。而传承的故事,她也会慢慢成为一套历史。当历史逐渐被定格了,她将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种文化。否则,经济大潮下属于我们文化的根将会被湮没!

1749648455234294765.jpg

1749648455234294765.jp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3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o007 LV.21+ 2011-3-4 16:57
沙发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故事里的事,故事里的人,故事里的物。
构成一幅立体的影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庄十三少 版主 2011-3-4 17:11
板凳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好明显这已经是一个快餐时代,遗忘时代.所有的一切来的很快.同时也去得很快.从来不再会被什么人记住.\"共鸣\"应该是这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wisdomtea LV.36+ 2011-3-4 17:14
地板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为三楼献花 !!
为三楼鼓掌 !!!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毛毛 版主 2011-3-4 17:28
5#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历史所赠于的我们的责任是不要忘记历史,历史所赋予我的义务是传承历史。
而我们却让历史慢慢的遗忘,我们要去做的是让历史文化继续的延续下去,文化继续繁衍下去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BenChan LV.50 2011-3-4 17:34
6#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让我想起我的爷爷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淘气鬼 LV.50 2011-3-4 17:42
7#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过去已经过去,只是来不及去追寻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不不不不不 LV.21+ 2011-3-4 18:47
8#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淘气鬼 发表于 2011-3-4 17:42
过去已经过去,只是来不及去追寻

人就是有惰性的,既然赶不上了就不继续追了。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牛。 LV.36+ 2011-3-4 19:19
9#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不发表任何意见。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子善 版主 2011-3-4 19:43
10#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做村落记录和写文学一样,要耐得住寂寞。
只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坚持去做,
终究会有呼应的。
最怕是没有人坚持!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小杏子 LV.50 2011-3-4 20:07
11#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有些东西当她还在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在乎;当随时间波流逐渐消弭于眼前,原来才发现,曾经当下的她,却曾是如此的美!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保时捷 版主 2011-3-4 22:21
12#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有时会刻意的去忘记过去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77、 LV.21+ 2011-3-4 23:48
13#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好像有很多话想说。
却也发觉很多话也说不出口。



我觉得,
只要那历史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都应该传承下来的不是吗?
就如记住曾经的一切一切。
抹去了,并不代表没有发生过。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11-3-5 00:19
14# 来自: 中国香港
以前,桔头村堤外有一片州地,东江河每年一到汛期,洪水都浸过州面把农作物淹死,在7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桔龙大队提议了‘’围海造田‘’的设想,并付诸行动,由于当时生产工具落后,只能用人力担泥,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担成一条新的东江堤,把东江河水挡在外面,并把高的州地,把泥担去覆盖河床沙面上,变成了良田,可以种植水稻增加粮食。‘’围海造田‘’的行动曾轰动当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城市的发展,‘’围海造田‘’的地方己被征用,今后将发展成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围海造田‘’这个历史的名称,将被消失得无影无踪。
=====================================

1) 首先 , 桔头村前的一片圍堤洼地,並非「圍海」,只是圍江而已。而且當年(1960年)以前已有一大片沙灘沖積在此,桔頭村人已經常涉水過去耕大洲種田。情況如今日坎頭蘿卜專業戶過對面沙洲種蘿卜一樣。

2) 如果70年前期出生那輩人, 35岁以上吧。大家都記得, 以前園洲打從上南一直延伸至上園片(禾山, 廖尾, 田头, 馬嘶, 龍叫)等地, 有很多大小沙丘(以前叫沙 登(陰平聲), 這些沙丘高低不一,所以當時人民公社組織勞動人, 因便成利將桔头村對面這片沙灘圍堤,以防洪澇水浸,又可以增加桔龍大隊的耕田面積, 同時沙丘鏟平後,有利於耕田擴充和水利管理。

3) 大約60年代初期,便展開了園洲人民公社最大的圍堤工程,發動全公社各生產大隊精壯勞動人 , 強制工分制度進行分配任務,不論天陰下雨,冬來秋去, 全部以一條扁担, 一对糞箕, 螞蟻工程戰勝了東江江水,換來今日此景。

4) 理論上, 這個圍堤工程, 實際增加耕地不多,而且只受惠於桔頭和龍叫兩個小村。對整個人民公社的增產作用該不大。但水利防澇方面即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因為以前桔头村基堤和龍叫交界處時有決堤險情,每次洪澇通過都受到江水破壞,加固了此江堤後,基解決了此問題,還有坎頭至廖尾那小段圍堤也是起到拉直東江堤的作用,使江水直線向下游沖去,也加強了防汛作用。

================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圍海造田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2005-11-11
冼劍民 王麗娃    載《生物史與農史新探》,高瑞扫校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的大一統時期,兩代政權都注重發展農業,大量開闢耕地,廣東地區利用瀕臨海洋的自然環境,開展了圍海造田的高潮,工築沙田成為珠江三角洲造田的主要形式。沙田,是指沿海濒江淤泥積成的田地,並不是指含沙質多的土地。宋代以前,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較為緩慢,沙田的形成主要靠自然的因素,即由三江挾帶泥沙淤積而成。明清時期開發進一步加快,各河道不斷淤淺\,新生沙坦不斷浮露,人們將浮露的沙灘加以圍築,以防止被水沖走。明代人們通過拋石、種草實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田的淤漲。清代,人們逐漸把目光轉移到未成之沙上,開始了與海爭田,堤圍的修築迅猛發展,沙田的開墾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的全盛時期。在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河岸堤圍總長達二十二萬零三百九十九丈,約共一百八十一條,耕地面積達萬頃以上,使珠江三角洲的範圍比前擴大了接近一倍。而清代從乾隆十八年至嘉慶二十三年(1753—1818),共開墾了五千三百余頃,咸豐、同治年間,又新開墾了八千頃。沙田的擴大,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譚棣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月第1版,第25頁。
首先,沙田的開發解決了當時的人口壓力。清代乾隆朝是我國歷史上人口出生的一個高峰時期,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廣東的糧食日益緊缺,加上北方大量的人口不斷南遷,加重了廣東的糧食負擔。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必然要求耕地的擴大。於是勞動人民在珠江河道的兩岸和海岸的海灘上,修建堤圍,將沙灘圍築起來,進行墾殖。他們還不斷地向江海要田,使耕地面積逐漸增加,為農業的生產發展尋求了新的出路。其次,沙田的開發,尤其是堤圍的修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防洪保收的目的,大片的農田免受洪水的衝擊,確保了糧食的收成。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記:「凡粵之田,近海者虞潦,則有基圍,近山者虞旱,則有水車。故凶荒之患常少,其大禾田,歲一收。早禾田,歲種旱粘早糯則二收。」再次,沙田的開發,促進了珠江三角洲農業的商品化,帶動了珠江三角州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的勞動人民在修建堤圍的同時,推行基塘種養技術,在低窪的地方挖塘,環水築基。他們在塘內養魚,合理利用了塘內的水源,又在堤圍上種植桑樹、果樹、甘蔗等經濟作物,形成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從而改變了單一的種植水稻的農業形態,發展了商品性的經濟作物,使珠江三角洲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躍上了全國農業生產的先進行列。
然而人們在與海爭田的同時,卻很少注意到這一過程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由於明清沙田開發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對環境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不少學者對沙田的問題已有所研究,但他們所注重的是圍海造田的有利方面,很少注意到它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下文將著重討論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穀》。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patrick LV.21+ 2011-3-5 00:20
15# 来自: 中国香港
回复 patrick 的帖子

一、阻礙江流宣洩,造成嚴重水患



為了迅速得到耕地,人們想方設法對沙田進行墾殖。首先,他們將石塊抛於海中,利用石塊攔阻上游的泥沙,加速灘地的淤高。這種抛石築壩聚沙的做法,通常需要花費很大的財力,因而多是富貴豪家的所為,大都是圖一時之利,沒有經過詳細的勘察。將石壩築在江河出海口之旁,侵佔了深水道,從而阻礙了水流的流速,使泥沙淤積日多,而水道就愈來愈窄。當大雨來時,由於不能及時宣洩,於是釀成水患。「曆歲既久,土結堤堅,潮不能沖沙,複壅積堤外之沙,則潛滋暗長,海邊之地,複日積歲淤,沙灘愈墾而愈寬,水道則愈侵而愈狹,每遇西北兩江水潦陡發,百川驟漲,即至淹沒田廬,傷害民命,水之患其所由者漸矣。」①泥沙淤成之後,接著就將其圈圍「預圖日後報墾」②,堤圍的建立,也是一種無計劃的只顧眼前利益的行為,「其圍築之法有數村合築者,有各自為築者,有增舊築而高厚之者,有附他圍基而成者,有專護田隴者,有但衛村舍者,有村社田隴並防者……情事不一」③。這種盲目圍墾在地方志中多有記載,於是隨意圍墾釀成嚴重的水患。如《東莞縣志》載,道光十九年五月十六日,番禺案犯郭進祥等在南沙鄉之南興工圈築堤壩,約長三、四千丈,據為已有,由於其「幹礙河流」,「不料本年四、五、六月三見水災,低下田廬皆成巨浸,加之東南兩江盛漲陡至,經月始消,田禾浸沒,黎民阻饑」。④有人統計,有明一代,廣東水患有一百六十年次,六百四十四縣次,清代增加到二百四十七年次,一千一百八十六縣次。⑤水患的發生當然與天災有關,但與堤圍的無計劃盲目的濫修也有一定的關係。當時的有識之士也認識到其禍害,如《桑園圍志》記:「自來言治水者,為順其自然之性,不與水爭地,須寬其身,暢其流,今則偏墾沙坦侵佔水道,是與水爭地也,將何以順其流而弭其患乎,是以嘉慶十八年暨二十二年及道光三年至九年先後共遭漫決四次,去夏水災淹沒民田廬舍為害尤甚,此水災之所以累見而為害之所以愈烈也,」⑥「潦水驟漲,下流不能暢消,一時宣拽不及」⑦,「滄海盡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⑥  [清]何如銓:《桑園圍志》卷十五《藝文》。

③  咸豐《順德縣志》卷五《建置略二•堤築》。

④  民國《東莞縣志》卷九十九《沙田志一•公牘》。

⑤  梁必騏、葉錦\昭:《廣東的自然災害》,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42頁。

⑦  民國《東莞縣志》卷九十九,《沙田志一•公牘》。



桑田,將來水患有不可問者」①「築壩拒水,利在己,害在人,利在目前,害在日後」②。

面對無計劃圍墾所帶來的危害,地方官員以及鄉紳提出了一些防禦水患的措施,如修築堤圍。基圍可以起到保護田地,保證灌溉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修築堤圍時,並沒有進行合理的計劃安排,盲目的、自發的的修築,加之方法的欠缺以及修築費用的不足,使得堤圍的質量不高,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水患增多,所以才有人提出「此急計非本計也」③,「廣東水患,患在多堤,無堤則害多利少,多堤則利多而害亦隨之」④。清朝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限制圍墾,「伏查粵東近海沙灘先於乾隆三十七年奉前督憲李,以出水要區,恐高築堤垸有遏水勢奏禁開墾,不准報承」⑤,但到乾隆五十五年時,「前撫憲孫,以粵東田少人稠,產穀不敷民食,議請沿海無礙水道之沙灘給民承墾升科,以千頃為計」⑥,於是放鬆了對圍墾的限制,但仍有定例,「仍云瀕臨江海湖河處所沙坦地畝,如有阻遏水道為堤工之害者,毋許任意開墾,妄報升科,如有民人冒請認種以致釀成水患,即將該民人家產查抄,嚴行治罪」⑦。雖然有千頃的規定,可是仍然不能滿足人們的貪欲,「自乾隆五十五年弛禁起至五十八年,已墾至一千五百余頃,嘉慶元年至二十五年又添墾一千三百余頃,道光元年以來又增墾二百六十餘頃,統計開墾至三千餘頃之多」⑧,而且「所墾者不僅大海淤沙,甚至開及內河灘岸」⑨,所以清政府實際上無法加以限制。面對水患危機日增,道光年間嚴加整治。從道光九年開始,又對在海口築田加以限制,規定「沿海之番禺、順德、香山、新會等縣」嚴禁報墾沙坦⑩。再如拆毀石壩,「疏瀹入海下流石壩,未築者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民國《東莞縣志》卷九十九,《沙田志一•公牘》。

②③⑤⑥⑦⑧⑨  [清]何如銓:《桑園圍志》卷十五《藝文》。

④  轉自《珠江三角洲農業志》,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1976年初稿,第88頁。

⑩  [清] 何如銓:《桑園圍志》卷十二《防患》。



已築者拆,此本計也」①,道光十年,開始拆毁了一批靠近海口和靠河沙坦的石壩,以疏通出海水道,「勘明有礙水道應行拆毁之堤椿壩閘,番禺縣屬五處,東莞縣屬八處,順德香山兩縣各十七處,新會縣屬四十二處,總共七十二處」②。是否全部拆除,並沒有完全的記載,但仍然立碑永遠示禁。可見,隨著沙田的大量墾築,珠江三角洲的江河出海口變窄,潛伏了水患的危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  [清]何如銓:《桑園圍志》卷十五《藝文》。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