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是广东党组织早期的一位杰出领导人。他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1904年,李源在园洲镇禾山李屋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中出生。他幼年父母双亡, 15岁随兄李桂林赴港谋生,初当木匠徒工,后在香港亚洲皇后号轮船当海员。他17岁参加了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
李源投身革命后,领导和参加了1922年1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1925年6月的省港大罢工。1925年秋,李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中国共产党支部书记、财政部缉私队指导员。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李源任中共省委特派员、省委委员,率领了同年12月的广州起义和1928年2月的海南暴动。其后组织和领导工人纠察队、工人赤卫队、义勇团和手枪队等工人武装。李源同志还多次组织和领导工人大集会、大请愿、大示威和大游行,深入农村、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抗租抗息等斗争,为维护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提高工农大众的觉悟、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因而在革命征途中,不仅生活极为艰苦,而且斗争也极为残酷。李源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充分显示出他沉着机智,多谋善断的领导才华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共产党员优秀品质。革命队伍中传颂着他的许多动人事迹:
智救周文雍。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国民党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大屠杀,同时又无故解雇了一千多名铁路工人。省委决定派李源和中共广州市工委书记周文雍率领工人到广州反动政府请愿要求恢复工人工作。反动派下令镇压,斗争中周文雍身负重伤,不幸被捕。李源经与其他参加营救的同志研究出了一个“智取”方案,行动分为两步:第一步:由李源通过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把生姜、辣椒炒的饭送给患肺病和受重伤的周文雍吃,他吃后立刻发“高烧”,成了“重病号”。当局不得不把他送到教育路九曜坊医院留医部治疗。第二步:由李源带领8名手枪队员打扮成敌军官兵模样,分乘四部小汽车,到医院正门时,手枪队员跳下车,迅速收缴了门卫的武器并负责警卫。李源跑进病房,用白被单把周文雍兜头包起来,背着他快步上了守候在医院门口的小汽车。汽车先驶到荔湾昌华街的一处地下机关,替周文雍打掉手铐脚镣后,又继续疾驶到沙河东路(今先烈路)神经病院,在一位当花匠的地下党员那里掩蔽。而后,再转移到沙河郊区的安全点。这样,李源和战友们勇敢机智地完成了营救周文雍的任务。
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前,共产党在广州成立了暴动委员会。李源任广州第五区暴动委员。1927年12月11日,震撼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了,李源率领工人和部分赤卫队员,在第五区米市路五仙观一带作战,占领了市区,在维新路建立了广州工农民主政府。第二天,敌以广州河南为基地,以船运载士兵横渡珠江,妄图夺回市区。李源率领赤卫队在长堤一带,用门板、砖石、铁桶构筑工事,痛击来犯之敌,把敌人打回对岸,胜利保卫了长堤一带的阵地。13日,敌军及民团等反动武装撤出广州。
艰苦奋斗为革命。在李源的革命生涯中,经常处于敌人的包围和封锁之中,生活极为艰苦。当时,省委经济上一部份靠党中央拨款补助,一部份靠自筹,经费很少,在香港期间有时买不起米菜,只得到湾仔会食街买茶楼、酒馆的残羹剩饭或者是轮船旅客的剩饭来充饥。许多同志连换洗的衣服也没有,只好夜里洗了晾干白天穿。在海南斗争期间,由于敌人的封锁,物资极端缺乏,住的是茅寮、吃的是粥菜,晚上靠小油灯工作到深夜,然后把板凳、桌子拼起来就是睡觉的床。李源经常鼓励同志们,要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斗志,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越是艰险越向前。1928年,革命仍是低潮时期。当时,粤东地区的斗争环境极端险恶,派往那里工作的同志许多都牺牲了。为了打开局面,1928年秋,李源不避艰险,亲自到粤东地区去。出发前,他对爱人说:“这次我要到艰苦的粤东地方去,你已怀孕不能随行。如果工作顺利我不久就会回来。如果我不幸牺牲了,往后生下或男或女,你抚养他成长,教育孩子长大后献身革命为烈士报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1928年秋末,李源从丰顺前往大埔。由于交通员麻痹大意,走漏了消息。李源在途经渡口时不幸被埋伏的反动武装捕获。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坚决保守广东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机密。最后惨遭敌人秘密杀害,年仅二十四岁。
省委于1928年11月25日举行沉痛悼念李源同志活动,省委机关报《红旗周刊》发表了《纪念死难诸先烈》一文。中共广东省委委员、香港市委书记邓发,发表了《悼李源同志》一文,称赞他对同志“谦让和蔼”,对待困难挫折“没有半点灰心和害怕”,在跟反动派作斗争中,“无不表现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一生奋斗的精神,都深刻的印在无数的工农群众的心坎里;他的鲜血必将凝成革命胜利的鲜红之花。
原载 《博罗英烈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