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6# CY
朱敬修(1916—1966),名琛,字仲仁,东莞石龙人,原籍博罗县上南村。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全国中医学院教材编委会委员。
朱出生于一个四代中医世家,父亲朱子明行医镇上,知名于时。敬修少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从小聪明颖悟,曾从宿儒钟叔敬学习诗词古文,后为继承父业,就读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翌年,参加东莞县中医师会试取得第一名。其时日寇侵华。不久,广东沦陷,他避居香港。适东华医院招考中医,他应考被录取为该院中医师。朱敬修治学严谨,贯通古今,炉冶中西医学:上则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参以金、元四大家;下则吴、叶温病学说,旁及西文现代医学,无不精研。以理论指导临床,治愈不少危重患者。院方以其成绩卓著,曾为文予以褒扬。
朱敬修热爱祖国医学,坚信中医能在世界医学之林占一席之地,为中医事业的振兴而呼吁。曾有西医某君问难于敬修:“中医言病机,每多谓‘火’。但西医对人体之认识,体内并无可见之‘火’。然则‘火’究为何物?请释之。”敬修知其言下之意是指中医“火”之一说为虚妄之言,于是笑答道:“君以西医之‘炎症’一词。炎者,二火相合,倍甚于火也,必成燎原之势。然则君尝见体内有燎原之火乎?既无,则炎症之说亦为妄也。”说罢,释以中西医学之异同,示以不可牵强附会、按图索骥之理。该西医折服,诺诺连称:“是”。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敬修携眷回乡,在石排设馆行医。抗战胜利后,迁回石龙。他极重医德。病者求诊,不论贫富,一视同仁,遇贫困无资者,常赠医赠药。每临床治疗痼疾,必悉心诊视,务求起死回生,群众对其医术和医德极为赞许。石龙镇钟宜根(现任华南工学院教授)少时患大热症,病势危殆,家人已有不治之念。备棺置到观音堂。后来抱一线希望来请敬修诊治。敬修悉心调治,沉疴立愈。其家人感铭,赠匾誉为“再生之德”。香港杨氏香芬子宫病,腹部症结。西医诊为子宫瘤,数月未见好转。后延请敬修诊治,病结全消,排脓血而愈。杨氏感激莫名,赠镜屏颂曰“万家生佛”。
建国后,敬修医道愈精。1956年被聘为广州中医学院教授。曾有某外国一外交部长,哮喘多年不愈,足不出户仍苦喘不已,经西医多时治疗未效。来我国就医于敬修,诊为肾虚不纳,紫河车大造立意,汤丸并用。调理数月,喘症立平,且可登高游览。敬修的医术高明、临床经济,于此也可见一斑。
敬修生性恬澹,不慕荣利,笃于友谊,无疾言厉色,有儒者之风。医余之暇,以吟咏自娱,其诗清婉如其人;书法亦佳,清秀之气,扑人眉宇。建国前与钟藻彬、陈雪轩等组织“石龙凤群诗社”,雅集频频,作品良多,颇有声誉。敬修一生治学勤谨,锲而不舍,于医疗、教学之余,涉猎医林,手不释卷。遇精辟之言,即录而记之;见存疑之处,必究本穷源。领悟于字里行间,验证于治疗医疾。每有所得,则据以著文立说。为论寒冬酷暑,往往读书写作到深夜。著有《赞生堂存稿》若干卷及散见于国内各中医刊物之论文若干篇。其《药性括要》一书,尤深受中医学院学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欢迎与推崇。该书共选最常用316种,以主要药效分成20类,每类提取运用性能要点,写成简明骈句,以便记诵。使学者先得其纲领旨趣,进而博览诸家本草,以明全体大用。
对敬修在中医事业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予充分信任、高度评价和应有荣誉。他在石龙行医期间,曾任石龙镇中医工会主席,三次选为石龙镇特邀人民代表。赴广州中医学院工作后,定为高级知识分子、广东省名中医,任副教务长兼药物教研组组长职,并任全国中医学院校学者学习毛著会议,突患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省政府、省人大为其治丧,领导人陶铸等均致挽联,颇尽哀荣。
(摘自《石龙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