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山水风情画] 筑梦家园(3):客家风水古村落—仙塘南园古村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片1.jpg
仙塘镇是东源县城所在地,位于河源市东北部9公里处,东经114°42′,北纬23°44′,东邻义合镇,西南靠源城区东埔镇,北与灯塔镇下围接壤。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属半丘陵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图片2.jpg
在清朝同治年间仙塘属河源古云约、禾溪的,新中国成立后属东埔区公所,1986年改为仙塘镇。
图片3.jpg
图片4.jpg
辖13个村:禾溪、热水、仙塘、红光、徐洞、木京、龙利、东方红、坭坑、新洋潭、观塘、古云、龙尾,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6234(其中农业人口21473人),总劳动力9457人,外来人口近10000人。

图片5.jpg

图片6.jpg
镇辖区内有工业企业88家,行业涉及竹制品加工、食品生产加工、高科技硬功夫质合金生产、陶瓷工艺品生产、塑胶制品、建材、水磨石生产、铸造等。
图片7.jpg

仙塘镇属客家方言体系,仙塘客家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历史,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建筑。
图片8.jpg

开发旅游项目:仙塘热水湖有4个大小不等的天然温泉湖,一年四季如常,恒温58℃。
图片9.jpg

图片10.jpg

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有:东江源温泉度假村。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正在开放的旅游景点有:南园古村——是本地区众多客家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东江野战俱乐部,东江画廊。

图片13.jpg

图片14.jpg
南园古村位于河源市东北部,南北走向,距离河源市区12公里,距离东源县城5公里,紧临仙塘镇,系原老仙塘镇所在地。
图片15.jpg
古村南有东江作护,四角设炮楼高筑,由多座围龙屋连成一片,从战略防御角度方面考虑,房屋均由围墙围起,设一斗门,百姓均由斗门出入,起到防盗和御倭的功能。
图片16.jpg
当地导游带我们巡游古村,给我们讲解。
图片17.jpg
奇榕
当时,村口有2棵400多年的老榕树,枝繁叶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枯死倒地,据村里的老人说,有一棵是在毛泽东去世的当天被雷打中而枯死的,另一棵是在1997年邓小平去世的当天凌晨而倒下的,为此村民还在原址上重新种上几棵幼榕,不时的烧香祭拜。
图片18.jpg
古老的南园古村,大都是聚族而居。都是潘家的后代,宗族结构单一,一个村落也就是一个姓氏的,具有血亲、胞亲关系的大家庭。
图片19.jpg
小屋二三十户,大屋可达上百户,户与户之间房檐相连,走廊相通,不出门便可走遍全村的家家户户,单家独居者极少,现在仙塘镇潘氏族系主要分布居住在红光村和仙塘村两个古村落中。
图片20.jpg
经过数百年的古村先民建设,村落中汇聚有300多座府第、商宅、宫庙等古建筑,至今还有36座保存较完整地古建筑。官员、商贾多住青砖砌成的府第式围屋建筑,而平民百姓住的则是泥砖砌成的其它较矮小围笼屋。
图片21.jpg
老衙门建于清朝乾隆辛末年,距今有250多年的历史,为三进式府第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由斗门进入。主体分上、中、下厅,另处还有左右巷及两边的厢房,共有40间房,12个天井,11个厅,2条巷。
图片22.jpg
老衙门的主人是仙塘潘氏十二世潘世拔,官至江浙温台盐运使副使,乾隆年间带职还乡,老衙门就是他当年回乡之后建的。
图片23.jpg
这幢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建筑除了担当其办公场所之余又作为居家住所,所以在功能的设计及雕刻的图案上都与普通的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具别。
图片24.jpg
第一,由斗门进入的左侧房子是“点灯房”值班的衙差在这里看护,除了夜晚打更之外还有保卫和传讯的功能,所以斗门上面还有一层楼阁,可以观察更远距离的情况。点灯向外的墙面有一个四方空心的窗户,专门留给衙差了解外面的情况,如夜晚有人敲鼓喊冤就可以从这个窗子伸出盏灯,看清来者何人,再向里面禀报。这是其它客家民居建筑所不具备的设置,也是老衙门的特色之一。第二,老衙门作为官府公堂,代表当时的朝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它的地板就与普通的客家民居不同。
图片25.jpg
新衙门的附属部分:两座古炮楼,分别处于新衙门的东北角土坡上和前面的西南角。东北角的炮楼遗址保存相对完好,里面有古井和潘家典当行遗址,还有地道从里面通到新衙门屋内。
图片26.jpg
炮楼是古村落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慑一方的潘家炮楼使整个古村落犹如一座坚实的堡垒。
图片27.jpg
图片28.jpg
图片29.jpg
清乾隆年间十二世潘世拔官至两浙盐运使,至此南园古村人才荟萃,共出了12位七品以上官员,十四世潘焕基、十五世潘宝忠、十六世潘维贞和十七世潘凤池祖孙四代均为官员。
图片30.jpg

图片31.jpg

十三世潘树球、十四世潘思灏和十五世潘郁文,于光绪十八年捐得“奉直大夫”,十三世潘其森于道光二十五年任职广西桂林府修职郎等。

图片32.jpg
图片33.jpg
图片34.jpg
图片35.jpg
图片36.jpg
图片37.jpg
图片38.jpg
图片39.jpg
图片40.jpg
柳溪书院建于清朝道光元年,是仙塘潘氏三股出资同造,三股分别为:十三世潘存谦一股,十八世潘应芳和潘应杨兄弟合一股,十九世潘湘澜一股。因当时,书院门外有一溪流,柳树成荫、碧水环绕,故称“柳溪书院”。
图片41.jpg
柳溪书院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里面设有讲堂、凉亭、鱼池、照墙、厅、花园、走廊、厨房、水井、房间等。
图片42.jpg
图片43.jpg
柳溪书院的功能决定了其特色。潘氏先祖为了秉承其家族之训:忠孝传家,诗书启后。出资兴建了专门培养后人的书院,在整个地区都显难能可贵。
图片44.jpg
一般的民居建筑结构都是座北朝南,但书院正门朝东,寓意是为了吸纳东来的紫气。进入正门的左侧是一间出售文房四宝的房间,门在里面窗向外,可以对外销售。
图片45.jpg
图片46.jpg
旁边有一门,进去可见一天井,然后是一排房间,共有6间房,中间有一个厅堂,房间用作休息和住宿。
图片47.jpg

由正门直对进去的是一圆形的月门,入了月门为院内,就是老师授课的地方,由讲堂、凉亭、照墙和鱼池组成。
图片48.jpg
和这边的月门对称的还有一月门,再由月门进去就到了小花园、走廊和厨房。结构别致,功能齐备。
图片49.jpg

图片50.jpg


书院装饰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雕刻以及地面上由鹅卵石铺设的图案。
图片51.jpg
民俗生活
南园古村潘氏族人以对天地祖先圣贤的祭祀来代替宗教,对于祖先特别重视,除掉四时八节的祭祀之外,还有墓祭祠祭,有要事出外远行,必先拜祖先,新娘入门,必先拜过夫家祖先,方为家中成员之一。
图片52.jpg
历经历史沧桑的南园古村,至今仍传承下来许多饶有风味的民俗风情,如诞生礼、出花园、开笔礼、婚礼等习俗和仪式。
图片53.jpg

图片54.jpg


山药
图片70.jpg
赶集
图片56.jpg

竹制品
图片57.jpg
客家美食
图片58.jpg
艾粄
图片59.jpg
糕粄
图片60.jpg
红粄
图片61.jpg


图片62.jpg

黄塘糕
图片63.jpg
油粿
图片64.jpg
幕天无日地无尘,百紫千红占得春。
——王安石《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
图片65.jpg
图片66.jpg
图片67.jpg
微笑,是每个人最美丽的一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谁也比不过奶奶的微笑。
愿安。
图片68.jpg
【携友行益.善爱社会】河源市友益爱心促进会 QQ群:302098564
微信号:13929200699
制作:曾利芬 ;
摄影:庄惜琼 ;
器材:佳能1300D
图片69.jp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