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好人公开“求表扬”,是好事还是坏事?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DSC0001.jpg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作者:张以勋

DSC0002.jpg

先来看一则新闻:2月16日,新文化报热线电话接到了一位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能够报道出来。男子名叫张金彪,从2007年开始,张金彪已经资助了4名学生。“令我欣慰的是,这4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最晚的后年就要毕业了。”张金彪说,资助贫困学生是他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儿。(2月18日《新文化报》)
一个好人,敢于公开“求表扬”,确实少见,可谓勇气可嘉。此事也在网上引发争议。很多人表示理解和支持,觉得张先生“求表扬”的想法很真实,接地气,大家不要误解其中的善意,更不能用“道德洁癖”评判好人,应包容地看待凡人善举,因为过高的道德标准也无法起到弘扬爱心、鼓励人们乐于行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求表扬”有悖“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担心有人把慈善当成一门生意,可能成为商人最廉价的商业广告。
但我觉得,张先生之所以主动“求表扬”,正在于我们的社会对好人善行的支持、激励与宣扬还远远不够,而且宣扬的方式不得当,尤其喜欢过度拔高好人的道德水准,捧上神坛,不接地气,效果自然不尽人意,甚至适得其反,不仅给好人带来不少的麻烦,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公众行善的道德门槛。
DSC0003.jpg

正好,公益慈善论坛去年尝试做了【求表扬公益人榜】第1期:11位普通公益人与他们的平凡事 ,如你所见,响应者并不算多,所以也仅做了1期。细想,并不是这些好人或公益人做的事不值得表扬,而是有一种“低调”、“内敛”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即自古以来视“为善不欲人知”为美德的传统观念。
但是,为善而欲人知就错了吗?当我们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潜台词:主动宣传自己做了善事的人可能是动机不纯、沽名钓誉的伪善者。但实际上这明显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有罪推定思维。
古人也说过“察其言,观其行”,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评判高调行善者的行为是否恰当,比如他高调宣扬的善行是否真实,是否伤害了他人,是否从中获得了非法的利益?如果他确实做了善事,高调宣扬时并没有伤害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也没有借机牟取非法利益,他的高调只是为了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行善者行列,这岂不是做了一件更好的事情?
DSC0004.jpg
客观地讲,低调和高调只不过是不同的做事方法。方法本身没有对错,能决定对错的是使用这些方法的人。低调可以为成坏人“隐恶”的手段,高调为何不能成为好人“扬善”的办法呢?但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手段和目的,会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先入为主地将手段 / 方法分出好坏,而放弃了对目的 / 结果的考量。
举个栗子,很多人喜欢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就是抛开了背景和结果,来评判鱼和渔这两种方法的优劣,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生存受威胁、快要饿死的人最需要的是鱼,而不是渔;如果某人非要教一个饿得头昏眼花的人学钓鱼,刻板地推崇“授人以渔”,鱼还没钓到,人可能就已经饿死了。所以,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时“授之以鱼”,在解决发展问题时“授之以渔”,才是正道。根据确切的事实,发现真实的需求或问题,选择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才会有好结果发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陈光标的高调。他的高调之所以备受公众质疑,引人反感,甚至被业界大咖斥为“暴力慈善”,就是因为高调的过程过于粗暴,虽然掏了真金白银出来,但忽视了受助者的尊严,需求把握不准,让行善的效果打了折扣,可谓得不偿失。所以,无论高调还是低调,方法都是要服务于目的和结果的,只要能实现善的目的,取得好的结果,都是值得鼓励的。
要把好事做好,除了靠个人的努力(出钱出力出智慧),也要靠社会的支持:不仅一个好人需要三个帮,外部监督也是一种支持。如果怀疑一个人动机不良,那很可能会扼杀掉一个人的善念,善行也就无从谈起;人心隔肚皮,动机不可证,所以教人行善,莫问动机,只看结果。
DSC0005.jpg

一个好人,若因为做好事而获得了好名声(可能比较高调),好名声又让他的事业越来越好,也赚到了更多的钱,于是用于行善的钱财更多了,也能够让自己和家庭过着体面的生活。这显然是一种既利人利己,证明“好人有好报”,同时又可持续的理想行善模式。
但是现在,行善者面临的偏见不少,误区多多,慈善文化不成熟,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种种因素一直在阻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我们追求高尚的心(道德洁癖、苛求)过于看重”无私“的奉献(可惜真正无私的人过去、现在都很少,未来也不会多),加上“无商不奸”的抑商、歧视商业的传统和各种负面的经验,很多人还是习惯将行善与商业对立起来,动不动就质疑个人或企业的动机,不敢相信人家真的会拿出更多的钱行善,迫使行善者无法取得更好的结果(结果真的比动机重要啊),于是很多人忌惮于舆论绑架不敢行善或选择默默行善。
所以,要想走出”行善不易“的困境,不仅需要摆脱观念误区(道德洁癖、动机论),更要建立和落实完善的制度,让行善者乐于行善、可持续行善,也让公众便于监督(了解过程和结果)和参与(降低行善的门槛,让更多人拥有行善的机会和方法)。
好人“求表扬”,在某些人眼中它可能是坏事一件,但我们更愿意让它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值得。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DSC0006.jpg 公益慈善论坛                            了解更多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