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老人来说,曾经主要追求的是老有所养,而如今这一目标在惠州已基本实现。生活温饱有了保障后,农村老人们更期盼能老有所乐。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推进,乡村空心化、空巢化加剧,年轻人的外出,让乡村少了繁华与热闹,让留守老人少了儿孙绕膝的温暖。然而对于基础薄弱、既缺场所又缺人才的广大农村地区,如何才能尽快让留守老人们摆脱孤寂享受乐活呢?这种状况有了啥变化?相关方面都做了怎样的努力?下一步还要做些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到来之际,记者带着上述问题,对惠州农村老人的文娱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走访。
老人自发组建文艺队伍
建舞狮队、老人书画研究会,让老人生活充实
有一些农村老人,不等待环境条件的成熟,已经自发行动起来,相聚一块组成团队。他们用热心带动其他老人,成为农村老人文化生活中最活跃的“细胞”。
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的老人潘丁茂,自小爱好舞枪弄棒,擅长舞狮绝活。如今他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依旧激情不减,成功复兴了村里已失传数十年的舞狮表演。
舞狮是矮陂村历来的传统,潘丁茂年轻时耳濡目染下也喜欢上并拜师学会了舞狮。后来由于时代变迁,舞狮活动在矮陂逐渐衰落。眼见传统舞狮面临失传,潘丁茂深感担忧和惋惜,他不惧年高,积极奔走,终于获得一帮老兄弟支持,并腾出自家的厅堂和院子,设立了舞狮馆,让当地舞狮文化重现生机。
老人说,自从操心起筹建舞狮队的事,他终于找到了晚年生活的方向,虽然事情多了,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每天都充满激情。在自己努力下,家乡的传统舞狮终于有了再兴的气象,老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横沥镇的张毓棠、张国辉等老人,共同组成了老人书画研究会。大家平常相聚一块,不仅能相互切磋交流,尽情发挥书法、绘画的兴趣和特长。还利用暑假时间义务开办青少年书画培训班,至今已坚持5年培养了100多名孩子。
张毓棠老人说,家里儿孙都已经长大,自己也没啥其他要操心的了,就希望还能发挥些余热,为家乡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一点。
组建曲艺社、老人山歌队,常参与各种表演活动
博罗县园洲镇九潭村的梁善忠老人,退休后也不甘寂寞,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粤剧表演中。而且发动一群同样喜欢粤剧的中老年人,组建了一支农民粤剧队伍——— 九潭曲艺社。
为了曲艺社的发展,梁善忠除了自己掏钱买设备,还四处奔走找熟人,发动热心人士赞助……经过努力,曲艺社不仅添置了各种乐器,还找到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曲艺社成为当地喜爱粤剧老人的乐园,还经常参与各种公开表演活动。
在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有一支老人山歌队广为人知。虽然队员们都是老头老太,但他们的歌唱依然清亮动听,得到不少老龄听众的喜爱。这支老人山歌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就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古有周。古有周当过小学校长,喜欢唱客家山歌。退休后就约上三五名有同样爱好的老人,添置行头成立了队伍。
古有周在山歌队担任指挥,他还发挥当教师积累的文学根底,为乐队创作了多首原创歌词。他写的《陈江是个好地方》、《颂陈江》、《文明之花遍地绽开》、《同建共创和谐天》等歌曲,歌颂时代发展,歌唱幸福生活,获得非常好的反响,成为弘扬文明新风的使者。
硬件改善,活动乐园增多
很多村纷纷兴建老人活动中心,或村级公园、文体广场
农村老人开展文娱活动,首先得有合适的场地,这也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基础。过去由于财力物力集中用于发展经济,农村在文化设施方面普遍欠缺,不过近年来,这个问题开始逐步得到改善。
近日上午,在惠城区横沥镇谭头村,村老人活动中心大厅一角的书桌前,一名老者正运腕挥毫,“家和万事兴”几个繁体大字一气呵成,笔力刚劲而笔法不失灵动,赢得围观者的交口称赞。
在该活动中心,上面的场景村民们早已司空见惯。为让村里老人有个日常休闲的去处,谭头村筹资兴建了老人活动中心,并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放。该中心活动场所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里边有图书杂志、桌椅茶具、电视影碟,四面墙上还装裱书法、国画,充满浓郁书香气息。门外配套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装有乒乓球桌和一些健身器械。该中心建成后,很快就成为了当地老人日常休闲的乐园。村民钟阿伯说,以前一天到晚感觉好长,现在一吃饱饭就过来玩,觉得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据了解,村里建老人活动中心在横沥镇已渐成风尚,此前该镇就已有泰安、土桥等四五个村子建了这样的场所,还有多个村子正在筹建当中。
除了这种室内活动场所外,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乡村扶贫工程,以及村企结对行动,惠州各地已有不少村庄得到帮扶,建起了村级公园或者文体广场。场地设施的兴建,为农村老人日常休闲开展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
村里建起小广场,还配套有运动器材,老人锻炼身体方便多了。
多方相助,老人动起来
文化站请舞蹈老师教村民跳舞
每天晚饭过后,只要天气晴好,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的肖大姐都会准时出门去跳舞。种了一辈子地的肖大姐,以前并不会跳舞,她是从镇上的文化站里学来的。
儿孙长大,自己空闲多了,肖大姐也想赶时髦,学城里的大妈那样跳舞娱乐。但自己不会跳,身边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教,怎么办呢?去年8月,沙田镇文化站一则开班舞蹈培训的通告给了她惊喜。文化站请专业的舞蹈老师给大家上课,而且是不用收一分钱的,这样的好事情让肖大姐喜出望外。她打听清楚后,不光自己报名,还约上村里好几个姐妹去学。“每天跟老朋友们跳舞,既能活动筋骨,又能放松心情,非常好。”肖大姐说,现在哪天如果没去跳的话,会感到不自在。
乡镇文化站距离农村最近,原本是组织和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但记者采访了解到,此前由于经济落后,或者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文化站缺人少物疏于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近年来,这种局面已得到显著改变,文化站条件改善力量加强,其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也随之多了起来。
有了老年人协会,老人玩乐花样多
除了文化站,各地的老龄办也多方设法,为丰富农村老人的文娱生活提供支持。比如去年7月,惠城区老龄办就开展了书香活动,给芦洲镇横江村、汝湖镇虾村村、横沥镇谭头村等赠送书籍1000多册。
与老人们联系更紧密的老年人协会组织,也在近年内迅速发展遍布城乡。据统计,目前惠城区所有镇村都已挂牌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覆盖率达100%。老年人协会能汇聚大家的力量,又有乡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成为各地老年群体休闲娱乐、发挥余热、展现风采、排忧解愁的贴心组织。
芦洲镇横江村老年人协会成立后,首先解决的就是村里老人娱乐活动的问题。大家经过商量,把一间公共的老屋腾出来,又争取到一些热心人士赞助添置设施,一个像样的活动室就建成了。
“我们村是典型的老人村,有300多老人。以前人数虽然多,但没有场地,也没人组织,大家还是觉得无聊。有了老年人协会后大家一起玩,花样就多了。”村民梁阿伯说,老年人协会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乐。
记者手记
丰富老人文娱生活可引入社工服务
在衣食已经可以做到无忧的当今,老有所养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我们孝敬老人关爱老人,更多地应转移到对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让他们能老有所乐。尤其是在空心化、空巢化日益加剧的农村,莫让留守老人们在勤苦大半生之后,还得忍受孤寂的晚年时光。
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以及乡村老人生活的关注。一些村庄已经建起老人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但从全市来看,薄弱的基础还没能根本改变。
丰富农村老人文娱生活,无非做好两大方面,一是有场地设施,二是有人来组织。硬件方面,有钱的地方投钱新建,没钱的又能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也不是没有办法,村里空置的老祠堂、撤并后的废弃校舍,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简单装修一下,添置一些设施就行。相比场地设施,建设合适人才队伍会更难一些。乡镇文化站人手有限,老年人协会又过于松散。笔者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干部的力量,同时引入当下流行的社工服务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利于长久维持。(惠州日报 记者罗孝宗)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