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惠州把村史和古迹纳入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名城基石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惠州市惠城区已建有207家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及农家书屋,建成209个文化广场,基本达到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求。但是,维护管理经费不足、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设施的使用率。“每个村的文化底蕴都不同,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村民的需要,推进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设施。”近日,惠州市惠城区对全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行调研,对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现状
    男女老少都爱去文体广场
  自2014年当上了村里的调解员,惠城区马安镇新楼村村民陈兰彪隔三差五就会到农家书屋借书看。这里有4000多册图书,包括政治法律类、文学类、农业类、医学类和少儿类等书籍。54岁的陈兰彪戴着厚厚的眼镜,最经常借的就是政治法律类的书籍。“没有知识、不懂法律,就做不好调解员,说出来的话也没有人愿意听。”陈兰彪说,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带上身份证就可以借书,非常方便。
  陈兰彪所说的农家书屋位于新楼村文体广场,该广场占地面积30亩,绿地面积2500平方米。这里不仅有农家书屋,还有妇女之家、医疗站、老年人活动中心、棋牌室、农家书屋等功能室,还配套有标准篮球场2个、观景湖1个、舞台1个等。
  新楼村党支部书记林秋吉介绍,该广场原址是村中的一个晒木场,由于长期乱倒垃圾,木屑飞扬、污水横流,村民对此颇有怨言。2011年,新楼村筹资400余万元建设文体广场,并已于201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晚上这里可热闹了,妇女们在广场上跳舞,年轻人打篮球,老人在棋牌室下棋打牌。”林秋吉说,自从有了这个文体广场,男女老少都爱来这里活动,也都能找到合适的文体设施进行活动。
   DSC0000.jpg

在水口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图书室,一些孩子趁着放暑假前来看书。记者香金群摄

   下雨天想跳舞就去舞蹈室
  8月20日上午11时许,下着大雨,70岁的贺华堂和20多位大妈们依然在跳着广场舞,只不过跳舞的阵地从广场转移到了水口街道办综合文化站的舞蹈排练室里。
  贺华堂说,他和老伴在水口文体中心广场跳舞近10年了,早上晚上都跳,现在他已经是水口清秋群众文化艺术团的团长,经常给团员和大妈们培训。“以前要是下雨就只能休息了,现在有了这个舞蹈排练室,我们想跳就跳,真是风雨无阻了。”贺华堂说。
  据水口综合文化站站长刘静介绍,水口综合文化站大楼位于水口文体中心南面,大楼高三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不计一楼面积),投入资金逾千万。内设功能室包括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室、舞蹈排练室、音乐排练室、书画室、棋牌室、少儿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图书阅览室等。
  “我们每年都有10项免费培训,包括太极拳、交谊舞、插花、茶艺、合唱、书法、美术、乒乓球等。”刘静说,“只要是水口辖区的居民都可以免费报名参加。”
  不足
    建设缺特色使用率不高
  虽然惠城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已遍布各街道、社区和农村,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惠城区文广新局局长刘少辉认为,文化设施建设与当地文化资源特色脱节,农村文化设施外形设计呈现趋同态势,没有很好地融合各村独特的民俗特色,导致农村文化设施缺乏独特的地方文化韵味。
  刘少辉说,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需要不少钱,惠城区这些设施的维护主要依靠财政。由于政府缺少引导和管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识不足,导致社会资金引入不够,投资环节缺失,无法吸引民间资本共建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社会参与度低。
  “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不少文化设施闲置浪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率有待提高。”刘少辉说,目前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管理设施的人员劳务支出缺乏经费保证,影响了文化设施功能的有效发挥。
  对此,刘少辉建议,把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并积极募集社会资金,确保农村文化设施功能的发挥。同时,积极支持农村民间文艺人才及团体的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政府牵头,多举办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建议
    把村史和古迹纳入建设范围
  参加了此次专题调研的部分政协委员,对惠城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也提出了建议。
  “我认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应该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建个广场,装点建设器材那么简单。”惠城区政协委员梁惠彪说,村里的祠堂和历史古迹也应该作为文化设施来建设和维护。
  梁惠彪同时还提到,每个村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如小金口有麒麟舞、河南岸有李家拳,文化设施建设不应该千篇一律,而是要结合实际和村民的文化需求来建设。
  惠城区政协委员黄志生对如何挖掘村史和名人也提出了建议。“建议有条件的村把村民的迁徙过程,村里的名人、古树、风俗等建档,并进行展示,进而对外宣传。”黄志生说,文化的影响力,将改变有的村一盘散沙的窘境。
  “经济是实力,文化是魅力,夯实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惠城文化名城的‘基石’。”惠城区政协副主席陈小灵认为,文化设施建设要注重挖掘特色,树立文化品牌。引导和鼓励农民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让传统文化重现活力。(东江时报 记者香金群)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转载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该用户还没有设置签名内容!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