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州市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建设,从抓领导、平台、制度、教育、治理入手,加快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努力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体系,有力推动了“诚信惠州”和“好人之城”建设,实现了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惠州市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惠州自2012年成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以来,信用体系建设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第一。总结惠州做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抓”:
一、主要工作措施与成效
(一)抓领导,细化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推进工作,把诚信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成立了市惠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小组,多次召开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惠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印发的通知》、《惠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4年工作要点》和《惠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层层落实职能部门责任,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抓平台,夯实诚信基础。惠州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金融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率先在全省成立市一级信用中心、率先建成“一库两网三平台”(“一库”指公共管理信息数据库,“两网”指联合征信网、市场监管网,“三平台”指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管理支撑平台及对外发布平台)的一体化应用系统联合征信系统。当前系统已发布两期信息采集目录,涉及33家单位147个数据主题的1400个数据项;我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入库数据量超过4亿条,信息涵盖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四类主体,信息采集量居全省各地市首位。市信用中心已免费提供信用报告3000多份,接受咨询过万人次。
(三)抓制度,强化诚信约束。作为全省“两建”工作试点城市,惠州市积极开展机制创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惠州”,综合运用“科技+制度”手段,制订了“1+4+N”等50多项社会信用管理文件。其中“1”是《惠州市社会信用信息采集与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应用等;“4”是《惠州市政府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信息管理规范》、《关于建立企业信用联动奖惩机制的意见》、《信用信息应用考核办法》、《信用信息报送考核办法》,具体规范信用信息的报送和应用;“N”是各专责小组制订的具体实施办法,如《惠州市企业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制度》、《惠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任职限制黑名单管理规定》等。此外,市直各部门都高度重视,进一步制订了《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评级制度》、《惠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惠州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惠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处罚案件通报制度》等10多项制度,完善了我市“1+4+N”的系列制度文件。
(四)抓宣传,营造诚信氛围。惠州市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阵地和载体,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利用媒体进行引导。常年在本地媒体和网站开设“诚信建设”专题专栏,并利用农民画、微电影、微博、微信、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传播诚信主流价值和先进文化;本地平面媒体、网站、户外广告媒介常年发布公益广告,编制完成《信用惠州2014读本》,共发放宣传单张10万多份,使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利用活动进行教育。广泛开展了“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学习双桂坊、诚信做食品”、创建“诚信经营示范点”、推广“道德信贷”、“信用农户”等活动,博罗县率先在全市开展“信用村”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17个信用村;利用全市800多个道德讲堂等阵地,加大对广大机关干部、普通市民、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使诚信观念入心入脑、深入人心。利用典型进行引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八个一”的明礼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做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个诚信的好公民;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惠州好人”、“感动惠州人物”、“最美系列”等评选活动,全市先后涌现出赵喜昌、张宋、黄植忠等一批守诚信、讲公德、做好事的先进典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企业中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食品安全示范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企业守合同、重诚信。利用文化进行渗透。把诚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项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开展百场文化惠民、“快乐时光”、“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以及创作《惠州好人》、《秋雨绵绵》等文化精品的形式,弘扬社会诚信美德,放大社会正能量。
(五)抓治理,确保活动实效。一是开展专项整治。结合开展“两建”工作,市公安、工商、质监、食药监等执法部门,集中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等,通过专项行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实行“红黑榜”发布。重点发布诚信企业“红名单”和失信企业“黑名单”,“红黑榜”每两个月发布一次,重点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布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红黑榜”、农产品质量“红黑榜”等9类内容。三是加大舆论监督。运用“惠民在线”、行风热线、公众信箱、政务微博、市领导信箱等多种方式,形成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实现了“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目的。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工作统筹,提升诚信建设行动力。充分发挥市文明委统筹协调作用,深入推进运用宣传舆论营造诚实守信社会氛围。加大领导力度,进一步落实联动奖惩机制建设,提升我市诚信建设整体水平。
(二)完善制度化建设,提高诚信建设整合力。完善信用档案及信用评级,做好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建设和数据运用措施,加强外来信用数据采集录入工作,积极争取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项目推广对接,建立好企业电子化监管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共享的规则规范,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完整、有效地采集汇总和应用。
(三)结合重点工作,提升诚信建设品牌创建力。以市文明办为牵头单位,结合我市重点工作,一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活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内化于心。二是结合身边好人推荐工作,树立典型,营造风清气正的诚信好人风尚。三是围绕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在企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企业”、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主题活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外化于行。四是结合“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利用我国传统节日以及重要时间节点抓好社会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五是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定期组织发布,重点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偷漏税款、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方面的“黑名单”,整合各方力量依法惩戒失信行为;大力宣传百年诚信老店,宣传以信取胜的知名企业,发布AAAA级信用企业名录等。
(四)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诚信建设制度化影响力。充分统筹利用全市文明系统网站、微信、微博、公益广告等平台,及时广泛刊播“两建”信息,搞好舆论宣传推进诚信建设,使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制度化进程在诚信建设中有序前行。(惠州市文明办)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