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放榜,惠州实现“三连冠”。“三连冠”背后,是文明创建的长效化、常态化和制度化。惠州把文明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纳入市直和县(区)“一把手”责任制考核,政务、法治、市场、人文、文化、生活、社会和生态“八大环境”持续优化,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惠风和畅,“文明因子”深深植入这座城市,成为400多万惠州人的行动自觉。
文明创建之机制
文明无止境,创建不止步。惠州高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并非偶然。市委书记陈奕威表示,惠州将坚持“每天都是创建日”,继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各项创建工作形成一系列制度,守住文明创建的“常态关”,向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和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高标准迈进。
市民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信用中心窗口办理业务。记者钟畅新摄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书记陈奕威表示,惠州将坚持“每天都是创建日”,继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将各项创建工作形成一系列制度,守住文明创建的“常态关”,向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和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高标准迈进。
例如在诚信机制建设方面,目前,惠州通过建平台、打基础,完善配套、推广使用等手段,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库一网两平台”的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率先成立市级信用中心,率先建立“1+4+N”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和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企业若被列入诚信“黑名单”,将不能参与土地和矿业权交易。
此外,惠州正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法院、公安、国资委、工商、银监、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签署“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实施惩戒失信行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城市工作局局长韩维斌说,届时将能极大打压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使其付出应有代价,从而促使其自觉履行债务,并教育和引导其他被执行人守诚信。
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方面,近年来,惠州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已渐具雏形,并逐渐走向常态化。截至目前,惠州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3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600多个。如何有效运转如此庞大的志愿队伍?惠州给出的答案是在于制度化建设。
目前,惠州已经建了一整套志愿服务制度体系,除了打造统一平台志愿服务网,还全面推行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嘉许、回馈等激励保障机制,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步入常态化。惠州市文明局局长、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韩维斌表示,过去是以志愿者个体的善举来带动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散、小、杂的问题,志愿服务工作往往无法长效、常态,现在志愿服务网和志愿服务组织把全市志愿者聚集在一个统一平台,通过一系列制度配套组织实施,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了高效运转。
根据此前出台的志愿服务制度化方案,惠州将力争到2017年实现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10%以上,届时全市志愿者注册数量预计超过40万,而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站将实现100%全覆盖,形成“10分钟志愿服务圈”。除此之外,3月末,惠州志愿服务网正式上线使用“志愿云”信息系统,其数据已经成功导入全国统一的“志愿云”系统,惠州成为全省首个与“志愿云”信息系统对接的城市,全市34万志愿者正式开启“云端”生活。现在,注册志愿者只要打开“志愿云”手机APP,就能随时随地查看附近所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果你感兴趣,报名参加并来到活动现场后,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扫一扫”功能,扫描你的个人信息二维码,就能完成签到和签出,轻松快捷记录志愿服务时长。
文明创建之公益
在惠州的许多场合,会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身着红色马甲,帮助维护交通秩序、引导运动员入场、帮老人们免费测量血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外来工志愿者。他们在这座城市获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以这种形式默默奉献着一点一滴的爱心,反过来滋润着这座城市。
2014年7月1日,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记者钟畅新摄
坚守山区执教近四十载的乡村教师古槐基,义务救捞5年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赵喜昌,带动众多残疾人就业的“独臂雷锋”程木华,孝老爱亲撑起苦难家庭一片天的坚忍农妇高满英……近两年惠州有30多人被评为省级以上“道德模范”和“好人”。“好人之城”引领着文明新风。34万多名注册志愿者遍布全市,近85万人次参加过无偿献血,逾3亿条入库信用数据“褒诚信、惩失信”……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黄雁行要求,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应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营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从而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
“惠州每次拿到‘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我内心都会无比自豪。”“广东好人”、惠州市交通安全志愿宣传服务队队长黄伟相说,不敢说文明城市有志愿者多大的功劳,但我们的确见证着惠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很小,但一座城市的文明就是由小事组成的,文明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2006年,黄伟相组建了惠州市交通安全宣传志愿服务总队,决定从最小的事情着手。他们坚守在红绿灯站点,手执彩旗引导行人、电动车过马路,劝导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2008年,彼时还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黄伟相觉得坐办公室太“悠闲”,志愿队伍开始壮大起来,经过再三思考,他毅然辞职做专职公益人。
在成立市交通安全宣传志愿服务总队之初,志愿服务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这给黄伟相的工作带了不小的困难。最大困惑在于不少市民对志愿者的不理解。黄伟相组建的志愿服务队日常工作是义务劝导市民交通出行,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劝止市民闯红灯,这些行为开始在一些市民眼里是“多管闲事”。坚持让黄伟相看到了转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惠州文明创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队,义务为这个城市增添力量。黄伟相说,现在已经不会有多年前的那种现象了,城市越来越文明,我们越来越被人接受,市民在街上看到我们,还经常会竖起大拇指说:“又出来站岗,辛苦了。”谈及感言,他说:“公益已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做的事情很小,但一座城市的文明必须由这些‘小文明’组成,文明离我们并不远。”
文明创建之社区
结合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这项工作,紧紧抓住城市的细胞——社区来做文章,通过社区文化节这个平台,把党委、政府的职能服务,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以及居民群众的自我服务融合在社区,打造一个社会认可、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
惠城区社区文化节让老百姓有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记者张艺明摄
在惠州,谈起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惠民活动,“社区文化节”是曝光率最高的一个词。这个由政府引导、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文化品牌,如今已经家喻户晓,被群众称为“无围墙的舞台”和“家门口的星光大道”。
为了让文化走进群众生活,2010年,惠城区举办了第一届社区文化节,在城市各大社区发起一场场文艺活动,受到了群众的热烈反响。首届社区文化节活动历时三个多月,通过提供“家门口”的展演舞台,吸引全区50多个社区居民同步登台献艺,共举办较大规模活动60多场次,自发自娱型活动1200余场次,表演各类节目5100多个,惠及数十万社区居民。从2010年以来,惠城区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社区文化节,社区文化节也成为惠城区每年一届的常态化活动。近年来,随着社区文化节的知晓度、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希望打造全市文化惠民活动的标杆。
在2014年举办的第五届社区文化节上,还开展了“百姓才艺秀”活动,如漫画、书法、摄影、剪纸、手工艺作品等展览活动,并继续将舞台交给群众,组织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各类文体活动,如“动感广场”、“鹅城舞台秀”、送电影下乡等,并在活动中穿插文明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提升群众参与的热情。
“去年,我们还将道德讲堂与社区文化活动相融合,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提升市民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惠城区文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文化节是一个集展演、服务、宣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接下来还会将社区文化节注入更多丰富的元素,如把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职能服务、职责融入到社区文化节当中,让社区文化节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大舞台。
惠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娟表示,举办社区文化节,就是结合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这项工作,紧紧抓住城市的细胞——社区来做文章,通过社区文化节这个平台,把党委、政府的职能服务,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以及居民群众的自我服务融合在社区,打造一个社会认可、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
在社区创建细节方面,以商户自律网、属地治理网和城管执法网“三网”管理破解跨门店经营、占道经营、流动摆卖的城市管理“三难”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城管执法权有限,各部门管理常扯皮,商户又缺乏有效自律,现在,惠州市通过打造“三网”,整合各方力量,由原来城市的“单一管理”到现在的“多方管理”和“联动管理”,有效破解跨门店经营、占道经营、流动摆卖“三难”问题。城市管理巧用合力,文明创建方见智慧。
文明创建之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句话,“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是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生态市创建活动,惠州都把基层、把农村当作一个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抓手,惠州这几年下了很大功夫在抓。具体来说包括“四大行动”。
惠州形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创建。
一是“美丽乡村·清洁先行”。农村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垃圾处理问题。惠州从2013年就开始实施这一行动,每个自然村都聘了保洁员,每个乡镇都有运垃圾的车辆,每个县城都有垃圾处理厂,通过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美丽乡村·清水治污”。农村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惠州采取三级处理、雨污分流的办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4年广东登革热有一段时间比较厉害,但是惠州发生的病例比较少,为什么?就是因为水特别是农村的水都处理干净了,让登革热没了滋生地。
三是“美丽乡村·绿满家园”。以前在农村,我们记得起的乡愁就是那几棵果树,那是上辈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我们这辈人要为下一代人留下财富,也应该种树,见缝插绿,把村前屋后都“绿”起来。
四是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有美丽心灵。作为农村群众,应该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把保护环境转化成为自觉行动。惠州正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创建重心下移,开展文明村、文明镇创建活动来尽力达到这一目的。
在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惠州携“背山、依海、抱湖”之势,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刚获评“中国好人”的惠州“最美导游”林大康如数家珍地介绍说:这里有“岭南第一山”之美誉的罗浮山,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巽寮湾,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有“苎萝西子”惠州西湖,更有多家知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更重要的是,惠州的美景并未养在深闺,而是被三条省立绿道有机地串起来,与市民的现代生活连为一体。市民周末沿着绿道踩单车,就可感受“海之韵”、“江之美”、“湖之秀”、“山之灵”。
文明创建之人和
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很多人眼里,惠州环境舒适、生活安逸、工作机会多,尤其是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各个方面的同城化待遇,让异地务工人员越来越有安顿下来的强烈愿望,让众多“候鸟”成为“留鸟”。
惠州构筑底线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惠城区小金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免费为乌石村村民体检。
惠州最美的风景,是人。
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雁行说,惠州地处珠江东岸,是客家、广府、潮汕文化交汇处,交融造就了这里的包容气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仕途受挫,却受到惠州父老乡亲夹道欢迎,他便写下这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居惠近四年,苏东坡解囊助修苏堤和东、西新桥,推广先进农具秧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载悠悠,惠州的“人情美”始终如一。
作为广东首个率先试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城市,2012年,惠州找准“总开关”,将构建体系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通过完善体系,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多年来,这句在惠州广为流传的口号让我们对这座包容的城市有了很深的了解。如今,由此延伸而来的“让本地人有自豪感,外来人有归属感”,更是惠州包容四海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而在赵喜昌、李金海看来,后半句可小改为“外地人,本地人,来到惠州就是惠州人”。两字改动,流露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真爱。
“以前有人不敢跟我握手,现在大家争着跟我握手。我这手是救人的手,也是捞尸并给逝者洗脸、穿衣的手。我想,我传递的是正能量,无怨无悔。”2014年以来,“惠州好人”赵喜昌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是吉林敦化人、雷锋团退伍军人,2004年跟随儿女来到惠州安享晚年,2008年成立志愿者救捞队,自掏腰包,发明工具,7年救活30多人,捞起160多具尸体,经常一连工作十几小时,分文不收。他身边有一群开“大奔”跟他一起做慈善的老板,一名被他救过的跳水轻生者加入了救捞队,帮助别人。
“一个城市是否和谐,要看外来工对城市的感受。惠州给了我们归属感和发展空间。”另一位“惠州好人”、仲恺高新区外来工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李金海的故事也让人动容。他2008年和5名外来工成立志愿服务队,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参加广东省运会、残运会志愿服务以及汶川地震募捐等。如今,惠州注册的外来工志愿者队伍壮大到3.6万人,占全市34万名志愿者的10%以上。
海雨悠悠荔子然,便向罗浮觅稚川,寻常点滴即幸福,动静皆宜俱文明,昼入惠城,夜忘故乡,如斯之美也。惠州创文,传古道而颂新曲,凝众力而成一心。政通人和,千年古城展新韵。苏东坡笔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惠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扎根,“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文明网综合)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