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在这里讨论那么多,有无想过:做工程的钱那里来?十几年前,政府工程大把人争着做,因为那时还是土地财政,土地还是控制在地方镇府手上,靠卖地收入,园洲完成了大大小小工程几百项,特别是城镇建设(公园、广场、城市长廊等)、交通(四桥四路、高速出入口等)、水利(电排站更新改造、堤围加固、引水排水工程等)、教育(中学新校区、教师村等)、环保(污水处理厂一二期),这些是园洲发展的基础,到今天,园洲的城镇配套是最好的、水利是最好的、教育是最好的,你不信的话可以自己去其他镇看看吧!到了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后,国家土地调控收紧,所有土地都要挂牌出让,出让后的钱直接交到县政府手上,县政府按照分成再下拨给地方镇府。这种操作模式导致地方镇府可直接使用的资金大大减少,资金链基本断裂,唯有靠吃老本捱世界,所以,镇府很多工程都因为资金短缺影响进度。
在这个时候,石湾就出绝招,利用BT模式把基建项目搞起来了。所谓BT模式讲白了就是融资贷款,镇府通过投资方融资的资金进行建设,融资的资金可以是银行的,也可以是其他金融机构或私有的,可以是外资的也可以是国内的。BT模式的风险较大,例如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最大的风险还是镇府的债务偿还能力。贷款是要分期还的,还要算上利息。按照石湾现在的情况,民间说法是贷了20个亿,算你6厘年息好了,每年要还1.2亿利息,你现象一下,这财政压力多大啊!这是多大的一个包袱啊!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石湾走上BT之路,得到的效益也是蛮大的,给石湾的楼市、第三产业发展等带来持久的发展动力。园洲当时也曾经考虑过、挣扎过,但俗语说:无债一身轻,园洲选择自己筹集资金进行市政建设,虽然一些市政工程进度因缺乏资金导致建设缓慢,但园洲没有债务包袱,不用每年偿还巨额利息。
石湾、园洲选择走的路不同,可以讲有得有失,至于那一种比较好就见仁见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