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儿时就知道石龙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听大人说那里有好大好大的火船可以载人到香港、到广州等地玩或做买卖;还可以坐坐上去如在平地一样平稳的火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记忆里,那一年我很小很小,约莫三四岁吧,妈妈抱着我,和外婆小舅等人从礼村乘坐火船到石龙来见我大舅——因当年政府不准华侨回乡逗留的缘故吧,大舅只能从香港坐火车到石龙,我们便也只能从乡下到石龙与大舅会面。 因那时候自己太小,不记得乘火船是个什么感觉了。但对石龙这个名字记忆颇深。
素有广东四大名商埠之一的石龙,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奔腾千里呼啸而来的东江被古镇一分为二,环绕一周,合流西行入海。广九铁路沟通了石龙、广州、香港的陆路交通……这儿成了水陆交通的咽喉。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借用自身掌管省港奥水陆交通之便,大量引入外资,加强经济建设,带动人们走上富强之路。于是纺织业、电子业、印刷业、商品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十米一家食品厂,五米一家纺织厂,隔条街是电子厂,等等各个行业都红红火火的崛地而起。靠近石龙的博罗、石湾、园州、龙溪、九潭等镇区的农村年轻人都蜂拥奔踏石龙当上了名符其实的工人。自小就对石龙充满向往的我,也被这股工潮的巨浪拽了去,毅然辞去桥头郎夏小学的教师职位,涌到石龙一家外企当上一名小会计。老板是香港人,在石龙办的是制衣厂,从扁机,电脑绣花,裁床,车衣,到销售,都是一条龙作业。我负责其中两个部门的帐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到发工资时,我和出纳是用一个纸箱把钱托到车间发工资的。因为订单太多,赶着工期,工人们拿到自己的钱又要投入工作中去,分身不得。在90年代,普通工人一般都是五六百元工资都很高了,可是我们工厂的员工最高拿到1800元的工资,那简直是天文数字了。当时我们工厂的员工大多都有上千元工资的。 老板见我们把一箱沉甸甸的钱(当年最大币值是十元的)提上二楼,再把一个空箱拿下楼,会幽默地说,哇!这钱咋送得这么快呀,一会就花了我十几万!我和拍档会瞪他一眼,同声回击他,说明你生意兴隆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石龙便是外来人口最密集的纽带和中枢,也是工商业鼎盛时期。
石龙商贸中心市场的开放,真的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实不为过。摆设得色彩斑斓的店铺,吸引了无数人群鱼贯而来,客流量极大。成衣批发街,就连博罗、增城和龙华等附近的商贩都到石龙进货回去卖,直到现在仍有大量商家涌入石龙选购他们适合的商品。他们觉得石龙就是他们的命脉,他们的根。 石龙人杰地灵,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每天到11:30下班的时间,林屋村那一处大排挡里,一块钱一个快餐,一饭两菜,人们排着长队候着。家家都座无虚席,来晚了准抢不到位子。真可谓“客从云中来。”老板们个个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儿,嘴巴快要咧到了耳根儿,忙得不亦乐乎。 每天中午下班的时候,我都和表姐表妹三人一起到那里的大排挡排队等饭吃。人虽然多,但却有条不紊,从没有发现吵架或争抢的现象。终于轮到我们了,老板娘先用勺打一勺饭,问你喜欢吃什么菜,虽是廉价大排档,但也有青菜,有肉,有鱼,有豆腐,反正你可以任选两样。我们三个都选了自己喜欢吃的菜,端着饭碟找张桌子坐下来品,当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客人独坐一张桌子的,只是见到有空位就麻溜坐下——是搭坐的哦。 即使是一块钱一个饭,但在那时却是很美味而且很满足的一顿饭菜了。每个客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老板开心,客人满意。
所谓劳逸结合,石龙镇政府也极力为我们这些外来打工一族建造了很多既实惠又开心的消遣场所,以缓解和卸去劳碌一天的人们的疲惫。每到傍晚时分,体育馆内的溜冰场更是石龙最亮丽的一道黄昏美景。年轻人都在场内轻盈地溜冰,尽显年轻的魅力和活力;恋人们手牵着手在场里翩翩起舞,来一个高难度的180度旋转,立刻赢得一片喝彩声。还有石龙电影院,总是有那么多人看,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尤其年轻人颇多。石龙花园,绿荫庇护,花香扑鼻,各种景区,人头攒动,有人在小湖里划船的,有退休工人在打门球的,有人坐在回廊里闲聊的,有小孩央求大人们带他们坐小火车过山车的……热闹得很。坐在花园里的长椅子里,看着飘香的美景,听着优美的歌声,感受着祖国的富庶、祥和与安宁,心中便犹然升腾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荣光。 农村人向往的城市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白天上班,夜晚就可以尽情的放松自己。我突然感觉自己不再是挽着裤脚在田里插秧的农村女孩儿了,我分明就是一个城里人呢!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