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罗这条村,一栋栋洋楼整齐美观~
走进寨头移民村,一栋栋洋楼整齐美观,家家户户配个小院子,俨然一个大型居住社区。这个占地10万多平方米的移民村,与博罗县体育中心仅隔一条324国道,地理位置优越。村内及周边各类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级交易市场、便利店、休闲广场、篮球场及健身器材等配套生活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博罗县罗阳街道寨头村是一个移民村,如今村民(居民)都住上房。寨头移民村村民原本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村——博罗县罗阳镇(现罗阳街道)礤头村。由于南方电网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下称惠蓄电站)建设需要,礤头村原址整体搬到博罗县城进行集中安置。转眼15年过去了,在国家移民政策和政府、企业共同帮扶下,村民同心奔小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山区到县城
16天就完成了举村搬迁
惠蓄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为广东省内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站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工程共涉及移民301户1210人。要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移民安置区选址和建设成为关键因素。
博罗县罗阳街道寨头村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考虑到尊重移民意愿,移民新村的选址由移民集体考察、充分商议,移民安置房的规划建设则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移民决定。”据惠蓄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移民尽快奔小康,县政府、电站业主方在尊重移民意见的基础上,在12公里外的县城选择了一幅10万余平的地块,为每户移民建设了一栋安置房。
博罗县罗阳街道寨头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2006年1月,移民新村落成,整个礤头村仅用16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举村搬迁,创造了重点工程移民搬迁的奇迹。移民新村的建成,可谓换了天地,不仅彻底解决了移民的就业、就读、就医问题,改善了移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礤头村也由此改称寨头移民村,并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保障长远发展
实现“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移民安置仅仅是解决了“迁得出”,还有“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等后续问题。如何保障村里长远发展和稳定,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又一大课题。
博罗县罗阳街道寨头村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绝对不损害涉及农民的利益。凡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应该给村民的,我们一分不少给。”时任惠蓄电站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孙鲁豫回忆,在当时国家还没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下,电站项目方就承诺每个移民过渡期每月补助不低于300块钱,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全国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业主方充分利用国家移民安置政策,做到所有政策待遇应享尽享。除了按政策给予征地补偿外,还积极申报并落实享受国家移民后续扶持补助,解决了移民的后续生活保障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搬迁之初村里就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如在建设移民新村时,利用回拨地补偿款,一并规划建设了两层40间临街商铺,作为村集体资产如今每年通过出租获得收入。惠蓄公司还结合库区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工作,通过设立水库维护基金、山林地保护补偿、村企共建等方式,每年给予资金支持,用以补偿村里为生态环境保护所减少的收益,在保护了厂区水源和山林地资源的同时,也给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为村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心奔向小康
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完成了移民搬迁,村民从农村来到了县城,失去了土地,如何让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也是各方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帮扶,既要扶智,也要扶志。
博罗县罗阳街道寨头村居民在文化广场休闲。
在搬到新村以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贩运木材和茶叶,还有一部分村民以养蜂为业。为尽快让村民转变成居民,政府组织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使其具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由于周边工厂较多,如今村里的很多劳动力都在附近打工,两个劳动力的月收入有的可达上万元。此外,惠蓄公司还将村民力所能及的公路保洁等工作承包给了村里,同时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后勤服务等工作岗位,实现了就地就业,每月也能够有不错的收入。曾经担任村治保主任的陈胜丁说:“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了单家独院的洋楼,基本都买上了小车,这在以前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据悉,除了帮助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惠蓄公司还在村里设立了50万元的教育基金,用以奖励、资助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女。村里凡是考上大学的学生,除了可领到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还能得到2000元的资助。自基金成立的10多年来,先后已资助大学生170余人次,累计资助金额45.5万元,这既是惠蓄公司多年来教育扶贫的注脚,也是村里教育事业发展的佐证。“在电站的帮扶下,我们村从山区搬到城市,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家同心奔小康,生活越来越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发旺如是说。 来源:惠州头条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好,好,鼓掌,, 赞一个 最好园洲每条村都有楼分,甘园洲就出名啦! 还有配小院子的话确实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