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洲人须知园洲历史
园洲镇(Yuan Zhou Zhen)博罗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地处 东江与沙河 环绕之沙洲中而得名。镇政府驻下南圩。明崇祯二年(1629)为东莞县辖地。1949年设园洲 乡,1958年成立园洲公社,1959年划属博罗县。1983年改园洲区,1986年建镇。(出自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白马围(Bai Ma Wei)在博罗县城西39公里。属园洲镇。相传明代梁 、黄两姓从东莞县白马村迁来定居,取名白马围。
下南圩(Xian Nan Xu )又名园洲圩。在博罗县城西南34公里。园洲 镇政府驻地。因位于东江河畔的上南村之下游得名
橘头(Ju Tou)在博罗县城西28公里。属园洲镇。含橘头、橘头新村2 个自然村。宋时建村。相传当时村边有一棵大橘树,故名。
原来东莞市叫东莞县,同属惠阳地区管辖。(1956年1月4日,因行政区划变迁,东莞县划归惠阳专区管辖。 )
1950年;东莞县划分区人民政府。辖云山(燕窝、黄家山)、和平(石排)、民主、 丰乐(桥头)、大同(谢岗)、园洲6个乡组成东莞县第七区。首任区长魏达(兼区委书记),期时,和平乡乡长香兆彬,云山乡乡长王设。
1952年 12月,珠江专区撤销,设立粤中行政区,东莞划归粤中行政区管辖。
1953年划出大同、丰乐,改称东莞县第六区。1957 年,撤区改乡。
1953年,第七区改称为第六区,至1956年,第六区又改称为企石区,与此同时,划分石排、园洲、企石三个大乡。1959年划出园洲
1956年 1月4日,因行政区划变迁,东莞县划归惠阳专区管辖。
1957年;东莞县开展撤区并大乡的工作,并于当年12月26日完成,成立了37个大乡。
1958年8月一11月 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全县城镇、乡村,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居民都投入大炼钢铁。县组织“钢铁师”,全县8万人参加;设15个“钢铁团”,确保“钢铁元帅升帐”。共建各种所谓高炉784座,大小土胚炉470座,各种炼钢炉614座。不少人家将窗户的铁栅和脸盆等铁制品被撬出、砸烂,送去“炼铁”。还大量砍伐果木作燃料。共炼出“生铁”1879吨,“钢”198吨。这些“钢”、“铁”黑如木炭,群众称为“牛屎铁”,不能用,造成人力物力极大浪费。
1958年9月14日,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园洲乡(现属博罗)成立,命名为“五一人民公社”。
9月20日,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全县成立13个人民公社。
10月1日,各乡群众集会,庆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11月13日,莞城人民公社成立。
1959年3月20日,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划归佛山专区管辖。
1963年 7月3日,恢复惠阳专区,东莞县又划归惠阳专区管辖。
园洲原本属东莞县,因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大跃进,在这段时间,华南地区出现了大旱灾,江河无水,农田无法耕作,博罗群众将河流拦断,导致下游的东莞农田根本无水可用,东莞派人将拦住河流的杂物锄开,博罗群众又将河流拦断,来回多次重复争斗,终于各自大打出手,打死很多人。(具体那条河、死多少人需要进一步查找)
由于当时东莞、博罗同属惠阳地区,当时东莞的领导人怕将事搞大,为求自保,牺牲了园洲,1959年将园洲割给了博罗。
如有更清楚事情的来笼去脉,请告诉我,好让我整理完整,好公诸于众、公告天下。
园洲名词解释:
因园洲四面环水,北有沙河,南有东江,因而得名园洲
九潭名词解释:
九潭原名罗阜墟,早在唐朝就有人集结而居,改称九潭大概是上世纪的事,确是九个牧童于沙河转角位的一潭(大概在东博墟河段)游泳时溺水身亡,故曰“九仔潭”,后改为九潭
原文出处http://bbs.southcn.com/thread-424509-1-1.html 原来如此 园洲原本属东莞县,因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大跃进,在这段时间,华南地区出现了大旱灾,江河无水,农田无法耕作,博罗群众将河流拦断,导致下游的东莞农田根本无水可用,东莞派人将拦住河流的杂物锄开,博罗群众又将河流拦断,来回多次重复争斗,终于各自大打出手,打死很多人。(具体那条河、死多少人需要进一步查找)
由于当时东莞、博罗同属惠阳地区,当时东莞的领导人怕将事搞大,为求自保,牺牲了园洲,1959年将园洲割给了博罗
以上我听D东莞佬讲过,冲话以前园洲,石排,企石系一个乡的 5知道!不过楼主努力稳真相 以前都听讲过~~~ 老生常谈变成老树常谈 东莞人变博罗人!!!!!!!!!!!!! 原来是这样! 早听滴老前辈讲果下。。。不过没那么详细了解 老生常谈变成老树常谈 我听我父辈的人讲过呢些往事~~~ 我顶,晓得这么多,楼主是个人才,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园洲的地理和历史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