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园洲 发表于 2018-4-4 08:47

园洲镇2018年我们的节日·清明—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祭奠革命先烈活动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月3日,我镇在人民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园洲镇2018我们的节日·清明—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祭奠革命先烈主题活动。”

  

  镇班子成员,副科领导,书记助理,镇政府下辖部门全体人员,圩镇单位代表,村两委干部,退休干部,退伍军人代表,志愿者,中、小学生代表等近5000人分多批次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或通过“网上祭英烈”等形式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全体人员肃立面向李源、李文甫、陈志仁等革命先烈雕像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怀念。

镇领导为革命先烈的花圈整理挽联(镇委书记熊满池整理挽联)

(镇委副书记刘永忠整理挽联)
(镇党委委员、妇联主席杨雪兰整理挽联)  

  
镇领导向革命先烈献花、鞠躬

各线分批祭奠革命先烈  
学生代表祭奠革命先烈
  
志愿者祭奠革命先烈
  
  

  党的十九大为全党上下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我们前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以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为镜子,学习他们忠于革命理想、献身革命事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们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群众观念、树立为民意识,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忘党的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怀揣梦想、勇往直前,为建设“富强、美丽、生态、幸福”的新园洲而努力奋斗!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全镇各中、小学校校还组织学生以网上签名寄语为载体,开展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感恩怀念,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如: “向革命先驱们致敬!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的文明学生,沿着你们的足迹,为实现“中国梦”而好好学习!革命先辈们永垂不朽!”一段段网上留言寄托着同学们对先烈的哀思与敬仰,表达着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成长成材的决心与信念。
  园洲镇烈士概述
  
  园洲历史悠久,英才辈出,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园洲镇内涌现出为国为民牺牲的烈士共计15人,其中李文甫、李源、陈志仁、莫公璧、朱树德、冯加胜6人作专题简介录入。
  
李 源李源(1904-1928),又名梦福、梦九、梦龙、李昌、李泉,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李屋村人。幼年丧父母,家贫,少时为地主放牛,15岁随兄李桂森赴香港谋生。初当木匠徒工,后在香港亚洲皇后号轮船当海员。(民国十年)1921年秋加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2年1月,参加由苏兆征、林伟民等同志发动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陈郁、陈权一起,团结了一批追求光明的进步海员。1925年6月,在周恩来、陈延年、苏兆征、邓中夏等同志领导下的省港大罢工爆发,李源回到广州参加了罢工。同年秋,经苏兆征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中共党支部书记、财政部缉私队指导员。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广州等地屠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工人,李源突围脱险。同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等领导工人举行暴动起义,李源任中共广东省委特派员、省委委员,并率领广州工人赤卫队参加震撼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避走香港,并出席了省委在香港召开的工作会议。 1928年2月,李源被派至海南岛工作,主持召开了琼崖第二次党代会,作了政治报告,讨论了暴动、政权、土地分配、职工、士兵运动等五个主要工作,会议选举了李源同志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2月下旬返回香港,在省委机关工作,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并代理省委书记,不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同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李源同志在中共“六大”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28年秋,李源同志到粤东的潮汕、兴梅地区指导工作,临行前,他对爱人说:“你已身怀六甲,不能随行,如果我不幸牺牲了,往后生下或男或女,请你教育孩子长大以后为烈士报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到达粤东后,传达党的“六大”精神,深入联系群众,组织共产党员和革命力量开展革命斗争。秋末,李源在从丰顺往大埔途经三河坝渡口时不幸被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坚决保守党组织和游击队机密,最后,英勇就义,时年24岁。
李文甫  李文甫(1890-1911),字炽,号夷丘,博罗县园洲镇菉兰李屋村人。父亲李德,在东莞石龙镇开设“德记”油烛铺,早逝,只生下一子一女。
  李文甫天资聪慧,少年时就读于石龙。他从小刻苦攻读经历百家,喜欢阅读革命书籍,深受进步思想影响,读书期间就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中国,结识了莫纪彭、林直勉、黄侠毅等人,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小组,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创办《新民丛报》、《中国日报》、《革命军》、《东莞旬刊》等革命报刊,成立“醒天梦”戏剧社团,在石龙、莞城、广州、香港等地演出《熊飞起义》、《张家玉会师》、《袁崇焕抗清》等历史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振奋民族精神,教育人民群众,备受赞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文甫离家赴香港,在港结识了汪精卫、胡汉民、冯自由等人,共同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李文甫任党务,不遗余力,不畏难险,热情积极,奔走内地,从事联络。(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文甫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活动于省港之间,任香港《中国时报》协理,后任经理并主持《时事画报》笔政,力倡革命。(清宣统二年)1910年2月,李文甫从港回穗,参加倪映典、赵声等发动的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因准备不足而没有成功。但他仍满怀信心,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集结广州的革命党人再度起义,围攻两广总督衙门。李文甫担任第七选锋队队长,协助黄兴分理指挥工作,与林时爽等前驱率众攻打督署。在黄花岗之役中,足部受伤,仍奋不顾身掩护同志外撤,后转至北较场,终因行走不便而被捕。翌日被押护黄花岗刑场,从容就义,壮烈殉国,英年21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志仁  陈志仁(1906—1928),乳名安仔,博罗县园洲镇马嘶村人。志仁从小聪敏勤学,爱听英雄故事。1923年小学毕业,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沙基惨案”后,他怀着无比义愤,印传单,出号外,带领学校宣传队上街游行,发表街头演说,声讨帝国主义和卖国贼的罪行,冒着敌人炮火引导群众疏散。
  1925年,陈志仁毅然投笔从戎,7月,考入黄埔军校。10月,奉周恩来同志之命提前毕业,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任组织股员,参加南征,讨伐追歼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胜利后,嗣入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第四军组织股股长兼前方救护伤兵委员会主任,随军北阀。在汀洒桥的总攻中,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上海“四·一二”事变后,陈志仁按党组织指示,迅速撤离部队,绕道香港回到家乡,举办平民夜校,组建“同盟协会”和建立农民武装军事训练队。1928年1月下旬,前往香港联系上级党组织。党指示他回石龙协助组建石龙市委,并负责军事工作。同年4月市委改选,他当选为中共石龙市委常委,任宣传科科长兼士兵委员会主席。当时石龙驻有国民党第八师第二补充团又两营的兵力,为动摇敌人营垒,争取为我所用,陈志仁实行策动国民党驻军起义,并约定与敌一营营长在石龙公园见面。于6月24日早上在公园的八角亭执行任务时被捕。敌人软硬兼施,使用各种酷刑,结果一无所获。6月27日凌晨,陈志仁在石龙火车站的高地上英勇就义,时年仅22岁。
莫公璧  莫公璧(1910-1938),博罗县园洲镇桔龙龙叫村人, 中共地下党员。其父莫景沂,从事革命,刚直廉正,治军治政有方,威望甚高,公璧秉承其父亲的优秀品德,自小聪颖,学习成绩优秀。13岁时考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学业进步,常常评论古今中外大事。15岁便考入大学预科,继而升入本科,攻读数学物理,主攻电学。喜欢文艺体育活动,学习之余,训练童子军,排演戏剧,宣传革命道理,群众深受影响。
  1930年,莫公璧20岁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赴东北等地考察,足迹遍及全国,著有《考察记》一书。1933年秋,23岁的莫先生,被聘为东莞第三区区立石龙中学校长后,治校严谨,校风严肃,学生安心就学,工作成绩斐然,一改办学三年来的落后面貌,气象日新,学校升为县立中学。1934年夏,第一届毕业学生赴广州会考,取得无一落榜的佳绩。
  1937年秋,日机轰炸石龙,伤及群众,莫校长以身作则,亲自率领众多学生进行救护伤员。石龙抗敌会救护团成立,民众及绅士一致推举莫校长担任主事。
  此时,莫校长把石龙中学迁至土瓜圩、马嘶祠堂和榄园露天上课。1938年秋,日军进攻武汉,有直迫南粤,迫近石龙之势。此时,莫校长疏散家人到四会避居,自己独留石龙。10月17日,他与教务主任赖士尊,教员谭贤佳,率学生赴粤北抗战,途中遭遇敌机轰炸,不幸殉难,时年28岁。家中遗下丁氏夫人和年幼的二子三女。
  石龙各界群众为纪念莫公璧对教育事业和抗日救国作出的贡献,于共和国建立36周年的6月,在石龙人民公园建立“莫故校长公璧殉难纪念碑”,胡汉民题碑记以致纪念。
朱树德  朱树德(1931-1951.4),园洲镇上南村人。家居东莞市石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父朱伟光曾是东莞县第三区警卫中队长石龙警察局局长。
  朱树德在石龙中学读书。1945年11月与龙中一批同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他待人和气、性格乐观,爱好蓝球运动。在军校期间,一边进军一边学习,从南宁、百色越贵州,到云南,每天行军120-140里。
  1950年5月,朱树德被提前分配到秦基伟任军长的15军当文化教员。同年10月,朝鲜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5军参加 抗美援朝。1951年3月,朝鲜战争第五战役第二阶段,15军驻守上甘岭,朱树德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战斗中,臀部被弹片击中致骨碎,血流不止,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20岁。
  1959年,朱树德被确认为烈士。
冯加胜  冯加胜(1950-1979.2),博罗县园洲镇田头村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某部一营机枪连连长。服役期间,曾获营嘉奖2次,团嘉奖1次,荣立三等功2次,追记二等功1次。
  1979年2月25日,冯加胜所在的148师接到广州军区前指命令,442团所属的机枪连随部队开赴广西板兰地区,与广西边防部队一团歼击越军338师460团这支所谓的精锐部队,以配合凉山方面部队作战。27日早晨7时整,我师向敌人发起了攻击,422团一营担任主攻,机枪连是配合二连主攻54号界碑左侧的无名高地。一营营长命令机枪连抽一个班支援二连,冯加胜连长带领七班勇士冲出战壕,冲向前沿阵地,把阵地上的战士重新组建好。冯连长叮嘱战士检查武器弹药,命令战士用衣服擦净机枪上的泥浆,架好机枪,狠狠地射击敌人,打退敌人的反扑。不料,一颗炮弹在冯连长身边爆炸,冯连长头部中弹,倒在血泊中,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把信心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富强、民主、生态、和谐的新园洲上来把园洲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图文:由镇宣传办提供稿件整理:蔡焕玲编辑:蔡焕玲、侯小威监制:翟德铭

来源:园洲关注
以上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园洲镇2018年我们的节日·清明—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祭奠革命先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