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开学,全园洲小学一年级都要新增这门课程!如何接招?
园洲爸爸妈妈注意了!年度大片《开学》即将上映!不少学生已经领到新课本啦!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
小学只要学好“中英数”——语文、英语、数学三科就可以了不是有句老话说的“学了数理化,走遍全天下都不怕”然而今天小编告诉各位家长这历史可以从2017年9月份开始要被改写了今年9月开学后,园洲小学一年级新生,将新增一门必修课
这门必修课就是——《科学》!
公告通知今年秋季起,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上,将出现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科学》。
根据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并要求执行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学什么?怎么安排课时?家长们心中,一定已经积累了无数个疑问,快看这里,小编为您做全面梳理。新科学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从今年起,小学1-2年级也有科学课啦!科学课将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重点科目。 新增: 1.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如果用现在STEAM的体系结构来看,明确了T和E即技术和工程的重要性。 2.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在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变化: 1.划分了三个学段。划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阶段知识更细化。增加1-2年级的科学课。 2.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从之前的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综合评价等转变为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终结性评价。其中终结性评价就包括纸笔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以及档案袋。
新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是什么? 1、科学课程学什么?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 2、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公平的学习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程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惠州情况 东时记者从我市多所小学了解到,科学课程惠州小学原本就是从三年级开始上,今年九月起,根据教育部安排调整到了一年级新生开始上。
其中2017年9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材分别为《科学》一年级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一年级,教材版本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它版本。小学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科学教材不变。小学二年级暂时不上科学课。目前部分学校已经拿到了新教材,还有部分学校将在9月1号开学发放新教材。
“此前,科学课为小学三至六年级设置。今年一年级有了科学课程,二年级暂时未设科学课。”市二十七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一年级计划每周开设一节科学课。
一年级新生的《科学》课本包括“植物”、“比较与测量”两个板块,具体内容包括“观察一棵植物”“植物是‘活’的吗”“用手来测量”“做一个测量纸带”等。此外还有《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惠州小学一年级新生一节收到的《科学》课本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课到底学什么呢?先让小编带大家看一眼一年级《科学》教材的目录:
因为是学科初始入门,又因课时安排每周只有1节,学期一共有14—16个课时,所以教材分为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与植物相关,第二个单元与测量相关。植物相关重在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能力,测量相关重在培养学生用量度和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
科学课会不会很难? 不少家长担心,一二年级开始学科学,是不是科学课难度加大了。家长们不用担心,这次修订的新课标,和以前相比,多了“技术与工程”这个内容,有些还降低不少概念的难度。一二年级学生科学课也不会像高年级一样强化探究模式,构建概念等,更多地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动中去观察、描述,从而感知科学,构建科学概念。 “技术与工程”,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内容,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创造性、实践性都有提升。教材编写将关注最新的科技发展,比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天宫一号、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人工智能等信息,也可能会收录进来。 动手方面会加强,比如时间的测量,从古至今人们用什么工具测量时间,有太阳、水、钟摆等,孩子们可能会学着做一个太阳钟、水钟。 此外,有些概念的难度要求在降低。 比如“月相变化”,以前要求孩子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和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的运动、位置有关,对空间观念要求强,理解起来比较难,对小学生来说要求过高。现在新修订的课标不要求掌握月相的成因。 “四季成因”,是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和地轴倾斜有关系。现在只要求了解四季会变,变化有规律即可,不再要求深入研究四季成因。惠州小学新生拿到《科学》课本后显得很感兴趣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只要我们做好这几点,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哦!
别错过科学启蒙关键期 如果等到6岁孩子上小学才开始科学启蒙,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搁置”得太久。国外科学研究表明,0-2岁的孩子就可以通过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咬、用手摸等方式探索世界,他们会基于自身的体验来调整行为方式以适应外部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知觉,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因此,在孩子2岁左右时,父母就可以开始用动作、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导孩子关注自然现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3岁左右,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开启正式的科学启蒙,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图片来源网络)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你或许对孩子的这些情景并不陌生:◆ 新买的玩具全部都被拆开◆ 喜欢用树枝拨弄毛毛虫◆ 看见小动物好奇地上前摸一摸或追着跑◆ 痴迷地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搬东西◆ 玩水玩沙最开心,下雨天路边的一滩水花都能兴奋地玩半天
这些看似随意的玩乐,都是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运用各种感官或工具探究周遭事物的过程,其本质可能与“一位科学家试图找出癌症药方所做的努力过程”并无区别。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具备“科学家思维方式”的倾向,你说不要动这个东西,孩子偏要试试。从科学启蒙的角度来看,只要保证安全,就不要去制止,让孩子自己试一次,不管对错,这个探索的过程能培养孩子最珍贵的品质,比如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大自然的敬意。
(图片来源网络)挑选合适的科学启蒙读物 每个孩子都会进入不停问“为什么”的阶段,如果你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不够,而制止甚至打击了孩子的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那孩子就会失去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想回答孩子的问题但又支吾说不上来,这时不妨求助求助科学启蒙绘本,不仅能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还能培养让他们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注重生活中的创造性探索 科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学启蒙也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国际上通行的幼儿科学启蒙方法是“创造性探索”,即让孩子参与和体验各种生活类的科学实践,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观察并记录一株植物的成长过程,一起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共同搜集资料了解和学习一个科学原理,这种以实践来向孩子展示“为什么”的过程远比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更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来源:东江时报、大江网、都市快报、知识分子、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现在小学的课本内容深过我当时的中学学的 我在乎的是小学的环境,实在太差。教室的桌子都是用了几年,螺丝都松了左右摇摆,外观都变成黑黑的。至于有没有消毒,更加不用说。厕所更加差,不忍直视。没有打扫,而且还是70,80年代那种,只有一条沟那种。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掉下去,就麻烦了。难道教育部门只看表面,没去深入了解。要等出事了,才在意。 今年一年级没有英语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