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里才是园洲曾经的政治经济中心!!
据了解,园洲镇(包括九潭)一共出现过六个圩(市集、市场),分别是下南圩、上南圩、土瓜圩、马西圩、九潭圩以及泊头圩。园洲社区小编将计划实地走访这几个镇圩,为大家讲述它们的故事。
下面,有请大家跟着小编的镜头,一起走进园洲曾经的政治经济圈——下南圩。
在下南有一个非常显眼的标志
▲这个五角星是“中字桥”的标志,斑驳的墙体道出了它的历史感
往东走不远,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防洪碑界,碑界一面写着“下南起”,另一面写着“刘屋止”,顾名思义,在立这个碑界的时候,这是刘屋和下南的分界线。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个碑界早已不是刘屋与下南的分界线了。
在碑界旁边的沿江路296号,就是曾经的园洲人民公社,这个公社曾经是园洲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相信老一辈人对这个地方是相当熟悉的。现在已经成了园洲环卫工人的宿舍。
▲这是60年前园洲人民公社大门照片
▲从这些年久的建筑和大树我们可以看出园洲人民公社的历史感。
出了人民公社,再往东走就来到了园洲粮仓,粮仓里存放着人们的粮食。民以食为天,那时候的房子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粮仓必须要大。
过了粮仓就是园洲客运码头,园洲人要坐船去石龙、广州或者更远的地方都是来这里,小编小时候就在这里坐过船,再来到此地,昔日熙熙攘攘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前几年还能看到码头的“售票处”几个字,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当时的模样了,00后甚至90后应该都没见过码头的模样。
▲过了码头就是粮仓员工宿舍。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一座稍微大的建筑,这里是园洲粮食管理所、园洲粮油公司以及园洲粮食管理所工会委员会所在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是非常珍贵的。
在粮油公司的对面,是一座座圆形建筑,这些建筑也是用来储存粮食的。小编观察发现,圆形粮仓有双层圆顶,外层顶部为砖瓦,主要用于隔热和防水,内层圆顶为水泥,主要起到密封作用。青瓦屋顶层层外挑设计,可确保屋面雨水均匀分流不被滞留。仓顶与仓体之间的间隔层开有两个圆洞,中间为装放粮食的传输孔,另外一个为通风口,易于通风。
右边手指向的地方就是下南旧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下南圩,是当年园洲的政治经济圈。在这里,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
(下南圩旧房子)
(曾经孩子们的天堂,在这里能见到非常多新奇的东西)
(下南圩"广成日杂店")
(园洲旧街56号门牌)
(大名鼎鼎的园洲大茶楼)
(园洲兽医站,当时的兽医站是帮猪牛羊这些有经济效益的动物看病的,而不是现在的宠物)
(园洲极具特色的骑楼建筑,下南圩的骑楼与广州的骑楼一脉相承,楼下宽敞的路面为行人遮阳挡雨,以此吸引人们过来逛街购物。)
(园洲理发店,多少园洲人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头发,别看这个理发店这么旧,这里可是当年的潮流聚集地,小编从小就在这里理发的。)
(园洲旧街49号,曾经的电子游戏机室,多少园洲的孩子在这里“厮杀四方”,又有多少孩子在这里被家长抓个正着,被揍一顿。)
(园洲供销社服务区,现在还有许多商家在这里营业)
(这个稍微新且大的建筑是曾经的园洲书店)
(这是位于下南圩街头的一个小房子,以前是下南最出名的粥店)
小编有话说:作为改革开放早期园洲的政治经济中心,下南圩沉淀了下南乃至园洲的一段重要历史,因为镇中心的迁移也使得她得以保持原状,让年轻人能够领略其历史的厚重感以及独特的魅力。如果说如今园洲各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生机勃勃的年轻人,那这些旧城则是充满智慧的长者,目光如炬。
点击下方“写留言”讲述您的园洲老城回忆!
↓↓
这里不包含九谭,这里是园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