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洲】粤曲历史悠久,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二十,是博罗县园洲镇白马围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天姬节。这一天每家每户宾朋满座,村中热热闹闹。戏曲贺节是每年必备的重头戏,男女老少均乐在其中。
戏曲在园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氛围,全镇大小曲艺社有10多家。计划成立园洲粤曲协会、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曲艺社的市场化……当下,园洲镇正掀起新一轮的粤曲热潮。
全镇有大小粤曲社团10多个
当晚,在白马围村礼堂,堂内满满坐着的都是当地村民,大家都来观看一年一度的粤曲盛宴。专业的唱腔、华丽的戏服、精彩的对唱……让在场观众如痴如醉。
粤曲,就是当地的乡愁。有了粤曲,就有了家乡的味道。这也是该村每年都在天姬节举行盛大戏曲晚会的缘由。不只是为了增添喜庆,更是为了寻找家乡的味道。
不仅白马围村,在园洲镇各村,几乎每到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粤曲总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粤曲是园洲特色传统文化之一,据园洲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柱棠介绍,园洲粤曲备受群众欢迎,目前,全镇群众自发组建的大小粤曲爱好者社团有10多个。
清朝末期较为盛行“在园洲镇,特别是老一辈的粤曲人,无不以园洲粤曲为傲。”李柱棠说,园洲粤曲不仅历史悠久,有着深远历史影响的名人也不少。
据园洲镇文化服务中心收集的史料显示,在清朝末期,粤曲活动在园洲靠东江一带盛行,他们以龙舟、木鱼、咸水歌的形式表达宣传事物。后来,园洲粤曲发展成排大戏、搭戏棚,粤曲演戏活动繁盛,乡村演戏蔚然成风。解放初期,每个大队都有文娱组,通过粤曲宣传党的政策,丰富群众生活。
粤曲人才青黄不接如今,园洲镇不少村也自发成立了曲艺社。
作为园洲规模最大的曲艺社之一,上南曲艺社每逢周一、周四、周六晚都会开练,社员传唱粤曲的热情高涨。
上南曲艺社社长朱炳渠说,自1999年成立以来,曲艺社已成为村里粤曲发烧友的“家”,大家经常在此聚会交流。
朱炳渠今年63岁,是二胡手,从12岁开始自学拉二胡。“大家传唱粤曲的热情很高,在规定的活动时间,大家不管多忙都会赶过来。”朱炳渠说。担任社长以来,朱炳渠苦心经营着曲艺社,他大力培育新人,动员女儿参加曲艺社,并成为曲艺社的主唱。
尽管朱炳渠尽心尽力,但是曲艺社的发展还是遇到了瓶颈:随着老社员年龄的增大,社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稿源来自惠州日报,部分图片来源于园洲社区,由@博罗发布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