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男 发表于 2015-8-23 15:00

【园洲有历史】:1958年,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五一人民公社”在园洲上南成立。

  1958年9月14日,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园洲乡(现属博罗)成立,命名为“五一人民公社”;9月20日,东莞县废除大乡制,全县共成立13个“人民公社”;10月1日,各乡群众集会,庆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电车男 发表于 2015-8-23 15:09

相关阅读:陈残云:东莞挂职 创作《香飘四季》


1975年9月,陈残云(右)重访东莞水乡时的留影(翻拍)


  在改革开放之前,工业化尚未开始时,“香飘四季”是农耕时代东莞的最佳代名词。1958年至1960年,陈残云以专业作家身份来东莞挂职县委副书记。经过近3年努力,他创作了一部享誉至今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

  这部文学作品不仅是东莞当时乡土风情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东莞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大农民热火朝天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礼赞。

  若干年后,这份精神一脉相承,在今日的水乡大地落地生根。现在许多麻涌人,把陈残云视为“精神遗产”缔造者。

  东莞挂职

  当县委副书记 选中麻涌驻点

  深入群众,深入社会一线体验生活,以文学作品反映时代变迁,是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们的普遍创作方式,对于陈残云,也是有先例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先后破获数起敌特破坏和爆炸大案,这引起了陈残云的创作兴趣,他开始创作剧本《羊城暗哨》。为了获得案情细节,他先后到深圳边防公安三十团、广州市公安局,与公安民警朝夕相处半年多,观察、体验公安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1958年,时任广东省专业作家的陈残云受省委委托,到东莞挂职县委副书记。陈残云此行目的,就是想创作一部反映波澜壮阔时代变迁的著作。

  1958年1月3日《南方日报》发表的《广东省1956年到1967年农业建设规划》,充满了“苦战三年,幸福后代”的豪言壮语。广东的“大跃进”集结号由此吹响。

  解放后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东莞,作为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农村,由此进入陈残云的视野。

  解放后,穷苦人民翻了身,土地分田到户,东莞的农村社会得到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农村景象欣欣向荣。水乡麻涌到处酝酿着一种即将产生巨变的气息,他们想以一种“多快好省”的模式发展得更快。而“大跃进”恰好呼应了他们的集体期望。早在当年2月27日,县政府便召开全县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农业社会主义竞赛的高潮正式拉开帷幕。

  陈残云来到东莞之后,很快从东莞的各个公社,选中麻涌驻点。当时麻涌的公社书记是老革命卢佳,今年84岁的他对陈残云初来乍到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陈残云对麻涌的一切都很新奇,只要我下乡,他一定会跟着我去,风雨无阻。”

  为了更精准、更近距离的观察并见证这一进程,陈残云索性住在当时麻涌公社的政府大院之内。

  兴修水利

  冒着严寒风雨 披挂麻包大衣

  《香飘四季》最重要的情节,是东涌农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将一片本来不能耕种的田地变成沃土,成功体现了“大跃进”生产模式的先进性、优越性。

  这个情节,几乎是当时整个东莞县大修水利的生动案例:仅1958年,2月开建横岗水库;5月,东莞大围、运河工程竣工,松木山水库开建;10月修建同沙水库;年底,沙田联围修建……

  农民希冀通过大兴水利,从土地那里索求美好将来。

  《香飘四季》中所提到的改造蛇窝水利工程,当年确有其事。

  小说中那个叫“蛇窝”的地方,就是现在西部干道大步至漳澎段,当地的土名叫“黄麻坊”。当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流不畅,造成土地呈咸酸性,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从陈残云的小说中,可见当时兴修水利之苦:修水利工程是在秋收后至春耕前的这段时间,天气比较寒冷。为了能够赶在春耕前修好,从群众到干部都贪早摸黑地干活,大家吃了不少苦。当时,没有大型机器,挖土、翻泥、引水这些工作全靠一双手、一把铲、一把锄头来完成。

  陈残云本人也身先士卒,投身于那段艰苦战斗中。干活时,社员群众汗流浃背,他也汗流浃背;社员群众身上遍染泥巴,他身上也遍染泥巴。

  几十年后,那些曾经和陈残云一起在那片土地上奋战过的人们,还清醒记得当时的一个情景:上级派人送雨衣到田头,他硬是推搪不穿,还说:“群众穿啥我穿啥,不要搞特殊!”严冬里,他披挂“麻包大衣”,冒着严寒风雨,下田工作……

  《香飘四季》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员们的艰苦生活:缺衣少食。这些情节都在一些老社员那里得到佐证。今年80多岁的麻涌镇大盛村村民陈才说:“当时,每天每人的口粮只有三两半。”

  虽然付出极大的代价,但由于条件限制,蛇窝改造的效果并不理想。

  不过,在《香飘四季》中,陈残云对蛇窝改造工程的成就进行了理想主义的美化与夸大。在他笔下,“蛇窝”成了“人定胜天”的光荣案例。

  陈残云并非在“造伪”,《香飘四季》里倾注了他太多的理想。他相信:通过“大跃进”,农民们一定会实现“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

  所以,在凉棚里,在田头中,他曾无数次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而谈话的内容,便是如何修好四乡联围、筑好水利、单造改成双造、增产粮食,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农村面貌,继而建设电动排灌站,实现农村耕作机械化、电器化,让社员群众过上安定的幸福生活。

  无论是对陈残云,还是对农民来说,当时这就是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终极理想。

  生活缩影

  与社员同甘苦 挑灯夜战写作

  尽管是东莞挂职县委副书记,但在众多回忆者的眼中,当年的陈残云又是一个完全洗脱了知识分子痕迹的普通劳动者。

  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生产大竞赛的高潮中,陈残云抓规划,起带头作用,忘我劳动;当农田作物遭到特大洪水袭击,社员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与青年突击队员们一起防洪抢险!

  据陈才回忆,在东海人民抗咸堵河的艰苦战斗中,陈残云亲临战地直接指挥;在四乡(麻涌、漳澎、大步、东太)联围的筹建与施工的整顿工程中,陈残云是决策人,却身先士卒、风餐露宿、扎寨田头,与群众并肩作战。

  白天在蕉林蔗地、田间地头忙碌,只有到了晚上,陈残云才恢复一个作家的身份。

  现年62岁的陈小敏,当年还只是一个少年。陈小敏的父亲当时在公社工作,他经常在公社的宿舍里看到陈残云挑灯夜战地写作。

  为了真实描写水乡生活细节,陈残云常常头戴竹笠帽,身穿土布衣,光脚板跑到香蕉林、水稻田、甘蔗林中实地考察,也经常到田里请教农民水稻的耕作、甘蔗的收割、香蕉的砍伐方式,还亲身体验下田插秧收割,切身体验香蕉、甘蔗的收割。

  “陈残云小说里写斩蕉的情景,写得很详细、很真实,他肯定下田体验过砍蕉的。”陈小敏说,陈残云生活艰苦朴素,每餐饭和大家一起吃,仅是青菜和咸鱼仔,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在陈残云身上,集中了当时人们最欣赏的特征:勤奋、节俭、吃苦耐劳、朴素……

  事实上,陈残云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东莞农民的一个缩影——虽然生活很苦,但相信未来会更好。

  残酷现实

  生产效率低下 搞副业难致富

  陈残云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尤其是主角人物许火照、许凤英等人,刻画得栩栩如生。除了文学价值外,《香飘四季》还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它就像“农事”作业指导书一样,对如何种蔗、插秧、薅草、割蕉、堵河、修水利等进行细致讲解。

  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效率低下,仅以积肥为例,在缺少化肥的情况下,水乡农民往往要在河涌中淘泥,或者是摇着小船,前往广州收垃圾泥或者是帮人淘粪坑。

  然而,农业生产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富裕,有时候,生产队里还要突击搞副业,而副业的种类,也不过是挖蚝壳、织手笼、捞禾虫、捉禾花雀、打砖、烧瓦……

  由于这些副业不能大规模开展,同样不能让农民致富。

  和那个时代的所有文学作品一样,《香飘四季》的创作,带有质朴、简单的二元价值观:在陈残云笔下,贫下中农都是心地善良、苗正根红的生产积极分子,而地主等五类分子,却沆瀣一气,每天贪图私利,阴谋着如何阻碍、破坏生产。

  此外,小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东莞和香港的一些关系,近在咫尺的香港,由于制度不同,生活比内地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有一些逃港者返回当地找老婆,但在《香飘四季》中,这些人成了不折不扣的骗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腐化的坏蛋——很明显,这种看法,带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味。

  书中,那些想要逃往香港的恶人徐金贵、徐二奶、烂头海等人,最终也被许火照、何津、许凤英等正面人物抓捕,更是深化了“非正即邪、邪不压正”的主题。

  几十年后,重温这些情节,不由让人生出许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慨。
人物档案

  陈残云,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1914年生于广州。1953年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文联副主席及对外友好协会广东分会副会长等职。1954年创作电影剧本《羊城暗哨》。1958年,他来东莞县挂职,并根据麻涌的风土人情,创作长篇小说《香飘四季》。2002年10月2日与世长辞。
  历史节点

  鱼米之乡缺米

  逃港潮逐兴起

  《香飘四季》的结尾进入另一个历史节点,陈残云笔下的农民沸腾地庆祝“人民公社”成立。这是1958年9月的事情,14日,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园洲乡(现属博罗)成立,命名为“五一人民公社”;9月20日,东莞县废除大乡制,全县共成立13个“人民公社”;10月1日,各乡群众集会,庆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陈残云没有直接续写“人民公社”的情况,但历史却在小说之外按部就班地进行:“人民公社”成立,农民开始吃“大食堂”;接下来,群众响应号召大炼钢铁,砸锅卖铁,把家里所有的钢铁都炼成完全不能用的废铁;10月1日,“人民公社”推行全民皆兵,提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按照军队的建制,全县设3个民兵师,l9个团,229个营,1331个连,4998个排;11月,县第一批“水稻卫星”连续升天。石龙、厚街、常平、麻涌、大朗、寮步、塘厦、附城、企石、中堂、虎门等公社,均称水稻亩产“3000斤以上”,浮夸风越刮越猛烈……由于虚报大增产,实际大减产,年底已严重缺粮。

  接下来,开始迎来了三年困难时期。虽然麻涌历来是鱼米之乡,但在三年困难时期,它仍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沉痛记忆,《香飘四季》出版之时,东莞农民的逃港潮也开始风盛起来……

  东莞人对理想生活的探索之路,暂时中断了,但那种寻找幸福的动力,却草蛇灰线般地埋藏下来,在等待着一个重燃的机会。

以上内容转自:东莞时光网

老龚 发表于 2015-8-24 01:19

看来园洲人在当时来说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白虎 发表于 2015-8-25 09:06

由于虚报大增产,实际大减产,年底已严重缺粮:lol

支持国货 发表于 2015-8-25 19:47

某组织饿死几千万人的杰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园洲有历史】:1958年,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五一人民公社”在园洲上南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