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朝时期,园洲属于东莞县文顺乡。
明朝,东莞县的行政区划是:城内为坊,附城为厢,乡在野则以乡统都,图则分属坊厢。明天顺八年(1464年),全县有三坊一厢五乡二十都,立编户183里。三坊:阜民坊、桂华坊、登瀛坊;一厢:迎恩厢;五乡:文顺乡、归城乡、恩德乡、延福乡、归化乡。乡下辖二十都。文顺乡辖第一至四都;归城乡辖第五至八都;恩德乡辖第九至十二都;延福乡辖第十三至十六都;归化乡辖十七至二十都。
清初沿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全县设三坊一厢四乡十三都,下统177图、40街巷、356村镇。一厢四乡为迎恩厢、文顺乡、归城乡、恩德乡、延福乡。
其中: 文顺乡:统第一至四都。
其中: 第四都有编户11图,统22村,在城东南60里地。分别是:菉兰、沥口、宝潭、上南、下南、赤坎、福隆、障村、沙头、深沥、禾山、土瓜、田头、马嘶、龙叫、郁头、乌湴、沙角、沙莆尾、龙眼岗、企石、铁炉坑。
民国时期,县以下划分为区,区统乡(镇),乡统村。中期,推行地方自治和保甲制。民国23年(1934年),全县有11个区、176个乡、4个乡级镇、172保、2801甲、65000余邻(五户为一邻)。民国37年(1948年)至建国前夕,全区分为6个区、58个乡、3个乡级镇、1405保、669004人。
园洲属第二区,第二区辖10乡(镇),115486人,265保。
园洲乡,13172人,30保。辖土瓜圩、禾山梁屋村、禾山朱屋村、林屋、李屋、田头村、马嘶村、岭贝村、龙叫村、桔头村、淡岗村、磡头村、廖尾村、上南村、上南村园和圩、上南村鹤佬寮村、下南刘屋村、下南陈屋
接上: 、兰岗头村、白耀前村、高头村、李屋村、赤岗村、陈村、沙头村、深沥村。 不过当时白马围不属园洲乡,而是属云山乡(云山乡也是属第二区)。
云山乡,6703人,20保。辖孔屋、市下、上汴、上市、石井、村头、谷厦、莆心、莆心川龙、李家坊、谢屋、塘尾、中坑、珠边、珠塘、田心、田边、上宝潭、下宝潭、钟屋、横山、水吉、鲤鱼洲、石贝、燕窝、水围、黄家山、黄屋、陈屋、泗洲、板桥洲、麦屋、白马围、新屋盆岭、王屋洲。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随即设置莞城、石龙、太平3个县辖市和8个行政区及万顷沙特别行政区。这样,东莞县辖下有3市9区,下辖78个乡。其中8个行政区以数字顺序来称谓。此后,行政区划及建制作了18次较大的调整、变更:
(一)1950年5月,将莞城、石龙、太平3个市改为县辖镇。8月5日前,将惠阳县的黎村划归东莞县辖;县与县之间的插花地也作了调整,将本县的观澜乡划归宝安县管辖,将番禺县的十五屯乡(即昆城、小享、大东向、小东向、大步等村)划归本县管辖。万顷沙特别行政区改称九区。这时,全县有9个区、3个县辖镇、1个区辖镇(常平)、76个乡、1399个自然村。 (二)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全县仍辖9区3镇,但76个乡划为223个小乡。园洲属第七区,第七区包括37个乡:上洞、江边、上南、马嘶、菉兰、福隆、铁岗、铁炉(坑)、东和、坣厦、下南、岭和、田新、大和、田头、迳联、东山、大山、阵村、石水口、黄家村、埔心、赵林、桔头、黄家
坣、马江、邓碣、李朗、曹乐、新村、龙江、谢江、山和、黎村、南面、石排、中坑。 (三)1953年1-3月,在土改复查期间,将全县原来的9个区划分为15个农村行政区,仍以数目字顺序作称谓,下辖227个乡。
园洲属第六区,第六区:辖下南、上南、阵村、田头、赤马、石排、龙江、福隆、黄家坣、桔龙、铁炉坑、新村、江边、上洞、坣下、铁江、李朗、东和、山和、迳联、田新、东山共22个乡。
(五)1954年6月30日,把茶山、寮步、大朗、常平、清溪、桥头、厚街、道滘、望联、东中等10个乡改为乡级镇,并从十区划出塘朗、杨屋2个乡给三区;从二区划出菉兰乡给六区。同时由十区划出基宁、镇洲、南北面;从十二区划出沙田、新沙;从十四区划出沙;共6个乡重新成立十一区。1955年9月,农村行政区改用地名称呼。这时,东莞辖下的区共有15个。找不到园洲,不知园洲在哪个区?
接上:
一区
附城区
九区
桥头区
二区
石龙区
十区
虎门区
三区
寮步区
十一区
沙田区
四区
大朗区
十二区
厚街区
五区
常平区
十三区
道滘区
六区
企石区
十四区
麻涌区
七区
清溪区
十五区
中堂区
八区
塘厦区 接上: 哦,原来当时园洲属企石区。
(六)1957年3月13日,开始撤区并大乡工作,至12月26日结束。全县撤掉15个区,设立37个大乡和莞城、石龙、太平3个区级镇。同时,废除区制和乡级镇制,撤销3个渔民乡,合并在3个镇内。成立渔民办事处。
37个大乡:
附城区
篁村、万江、罗沙
塘厦、凤岗
石龙、茶山
桥头、谢岗
寮步、金桔、温塘
虎门、沙头、北栅
大朗、东坑、黄江
厚街、仙桥、横岗
常平、土塘、横沥
道滘、新村
企石、石排、上南
麻涌、漳澎
清溪、樟木头
中堂、潢涌、冼沙、望牛墩
(七)1958年3月28日,又将37个大乡合并为30个大乡。合并情况如下:(1)潢涌大乡并入中堂大乡,其中小享、谷涌、蕉利3个小乡并入望牛墩大乡。(2)冼沙大乡与潢涌大乡的保安、富安围并入石碣(石龙)大乡,其中京山小乡并入茶山大乡。峡口、凹头小乡并入樟村(罗沙)大乡,(3)撤销温塘大乡,其中两头塘、良平、上屯、横坑4个小乡并入寮步大乡,温塘、桑园2个小乡并入樟村大乡。(4)万江大乡并入新村大乡。(5)东坑大乡并入横沥大乡。(6)土塘大乡并入常平大乡。(7)撤销横岗大乡,其中榕龙小乡并入篁村大乡,大迳、横岗2个小乡并入厚街大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