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0 23:04

老一辈的绝世课文

以下几篇跨年代的课文,你我绝对没见过,更不要说学过了。只有老一辈的父母们才学过,但是能记起来的也是廖廖无几。。而这些课本早已绝迹,若不是从长辈口中得知一二,恐怕就连这么稀罕、短少而宝贵的文字也如泥牛入海,了无踪迹了。。。
这些课文大概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具有非常浓郁的时代性思想,就像当时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写照。。。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0 23:05

本帖最后由 东江晨曦 于 2008-12-30 23:09 编辑

一、农彦(不知道这个标题是否正确)
翻地翻得深,
黄土变成金;
粪是庄稼宝,
缺它长不好;
修渠如修仓,
储水如储粮;
好种出好苗;
苗要好,除虫草;
人勤地生宝,
人懒地生草。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0 23:06

二(标题缺失)
前天路过黄泥波,黄泥波上野免多;
荒山冷落无人到,乱草盘盘满山波。
昨日路过黄泥波,黄泥波上人马多;
男女老少齐动手,梯田层层满山波。
今天路过黄泥波,黄泥波上唱山歌;
人民公社力量大,荒山变成米粮波。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0 23:10

三(标题缺失)
十月稻草一片黄,
满田满垅闪金光。
社员个个心欢喜,
起早睡晚收割忙。
颗颗金光映日头,
远望一片黄金海。
社里今年又丰收。
丰收山歌唱满垅,
人人唱得不相同。
歌声一同心一致,
大家感谢毛泽东。
唱起山歌没转头,
好比江河水长流。
永远跟着共产党,
保证粮食又丰收。

大风大雨 发表于 2008-12-30 23:14

八十年代吗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0 23:18

我觉得这几篇课文非常撮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普及当代农民的文化知识和修养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即便到了现今社会,它也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喜欢那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的训言,正合如今提倡勤劳致富的概念。我们不是从少到大都接受着长辈们的教育吗?他们常告诫我们说做人做事都要勤劳,不许懒惰,不然将来难以在社会立足。只可惜我们当这些话都是耳边风,听一套做一套,认为在这个社会笨人才会苦干,而聪明的人就不用多做,只要学会指手划脚、就手旁观便行,正所谓精人出口,笨人出手,故此很多人在工作上都是存着练精学懒的观念,生怕做多了会吃亏。因此,我们是否要好好反省一下。。。

阿鹏哥哥 发表于 2008-12-30 23:30

受教受教
呵呵

死懵仔 发表于 2008-12-31 00:20

多谢.多谢甘多位的支持

taiger 发表于 2008-12-31 08:07

够经典、请继续搜罗上传、支持楼主 1# 东江晨曦

frankiechung 发表于 2008-12-31 08:29

经典,

我倒觉得是以前的客家山歌来的,

言简意明,希望陆续有来!!

蘋果愛 发表于 2008-12-31 08:38

很有道理的说~

Jane 发表于 2008-12-31 09:24

受教了!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1 20:11

唉~还有一篇涉及“敏感字眼”的发不上来。。可惜!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1 20:13

八十年代吗
大风大雨 发表于 2008-12-30 23:14 http://www.yz0752.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会吧?这些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教材来的。。

东江晨曦 发表于 2008-12-31 20:28

本帖最后由 东江晨曦 于 2008-12-31 20:36 编辑

三(标题缺失)
十月稻草一片黄,
满田满垅闪金光。
社员个个心欢喜,
起早睡晚收割忙。
颗颗金光映日头,
远望一片黄金海。
社里今年又丰收。
丰收山歌唱满垅,
人人唱得不相同。
歌声一同心一致,
大家感谢MAOZEDONG。
唱起山歌没转头,
好比江河水长流。
永远跟着GONGCHANDANG,
保证粮食又丰收。



注:由于本文涉及“敏感字眼”所以以上有两处是用拼音来代替的,都是三个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老一辈的绝世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