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孩提时的记忆,如今盲佬歌的求助!
前些天听奶奶说想听盲佬歌,在想好像没在公众媒体见过这个名词,于是就在网上试搜索一下。原来,盲佬歌,学名叫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沐浴歌”,属弹词类曲种,唱时多用三弦伴奏。木鱼歌多由盲人演唱,故俗称为“盲佬歌”,是流行于广东东莞地区及其附近的曲艺曲种。“木鱼歌”自明代起已在东莞一带盛极一时,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唱词叫木鱼书,基本是七言韵文体,以四句为一组,单数句末字用仄声,双数句末字用平声反复循环至终结。其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唱腔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常用唱腔分为妇女腔和盲公腔两类。妇女腔是流传于一般妇女中的唱腔,行腔有点像顺口溜,一般以四个七字句为一个单元,四、三句格,随字就腔,音域在八度以内。盲公腔则由职业失明艺人演唱,行腔富于装饰性。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演唱者无需化妆、布景,一人一琴即可演唱。其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长篇唱词擅于叙事抒情,修辞手法上多用夸张、讽刺、谐音、比喻、拈连。因此,木鱼书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价值,其根植民间的通俗说唱艺术,内容无所不有。有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演义小说改编的,也有从元明杂剧、传奇、民间故事改编的,或者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包罗万有。 木鱼歌也有用三弦伴奏,也可清唱。传唱较多的曲目有《金叶菊》,《玉连投江》,《美伦卖妹》,《十送英台》,《过埠歌》,《王公卖仔》,《林赵德卖水》,《怨夫老》,《十朋祭江》,《杀子报》,《金丝蝴蝶》,《三娘吸水》,《渔翁出江》,《周氏返嫁》,《凤娇投水等》,《花盏记》,《二荷花史》等。相信普遍的70、80后在小时候朦胧的印象中都仍记得巷头巷尾曾见过这样的卖唱盲公,曾经熟悉的旋律可能现在还有人用磁带播放,但是现在本人想找到电子档格式的文件(支持MP3播放)以支持U盘插进音箱中直接播放,接连几天的网上搜索仅找得《十朋祭江》一曲,可能这些属于地方的曲目不像粤曲那样普及广泛,也难怪网上寻不得其他曲目,故在此寻求各路好友,希望手上有这些曲目电子档文件的能不吝分享! 在我家乡,盲公多数都是算命高手 原来桔头有个,经常到企石一带唱歌,现在可能失传了。 如果能找到能唱者歌的人,录制下来,很有意义 的。 如果能找到能唱者歌的人,录制下来,很有意义 的。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非物质文化呀,东坑那边都将他申遗了,现在没有保留下来,可能真的过多两三代想找都找不到了 原来桔头有个,经常到企石一带唱歌,现在可能失传了。 非物质文化的没落...悲哀 有时会听都的老人唱几句的 小时候听来听去多数都系廖仔果个出来稳食的. 小时候听来听去多数都系廖仔果个出来稳食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将他唱的录成MP3电子格式 系龙溪礼村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有盲佬唱盲佬歌,我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就会见到两个盲佬一前一后地用手搭着对方的肩走,去每家每户唱盲佬歌,一边拉二胡,一边唱,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他唱什么,近几年都没有看过这对盲佬了,估计也因为年纪老了,所以没有出来唱了。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过年时偶尔会看到他出来唱。估计再过几年,这样的盲佬歌要失传了。有机会遇到他们唱,我一定要录下来给大家听听。呵呵。 以前听盲佬歌记得两句:祝你新年行好运路,银纸此栊装,今年好过旧年长。 系龙溪礼村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有盲佬唱盲佬歌,我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就会见到两个盲佬一前一后地用手搭着对方的肩走,去每家每户唱盲佬歌,一边拉二胡,一边唱,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他唱什么,近几年都没有看过这对盲佬了,估计也因为年纪老了,所以没有出来唱了... 支持支持
		页: 
[1]